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事件: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
事件: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即在网络上掀起了众说纷纭的评论。最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谴责捐助者为了回报的付出是伪慈善,一是认为大学生受助而不知感恩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
任何事物,存在就有其背后的原因。
那些女企业家,钱由正道赚来,谁都知道,捐赠是完全自愿行为,在她认为不值时,她有权利停止付出,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对其指责。对贫困人群有所实际行动叫伪慈善,那么那些在网上自诩正义夸夸其谈却一毛不拔者是真慈善了?那些盈利巨大资金雄厚的大企业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是真慈善了?我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时免不了也是可笑的,他们的最大本领不是自己参与付出,而是观看,对别人的积极行为不是鼓励,而是吹毛求疵的打击。
许多人把女企业家对捐助一年多没收到受助者回应的失望说成是要求对方报恩或回报,此言差矣。既然是结对帮扶,主办者又有言在先交待学生有空写下汇报书,一年来,学生未提只言片语,这何偿不是对捐助者的漠视与不尊重。希望得到对方起码的尊重,这难道有错?
当然,一下子停掉资助,这是有欠妥当的。过于计较,会使那些贫困学生茫然失措,生出世态炎凉之感。

感恩,对别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激。我不知道那些学生在心里是否真心感激过他的捐助者,无论有无,我都认为是应该给予理解、不应该加以责备的。人,从一出生落地,他便只能毫无选择地接受属于他自己的生存环境。生于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物质的匮乏往往也会导致心灵的自卑,已经是很天然造成的不幸了。接受资助,是意外的收获,如果对这份收获就必须要心存感恩的话,那么,他是不是就可以对天生的贫困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抱怨和不平呢?
但从被消捐助的资格的事实来看,他们是缺乏理智的。他们的内心可以不存在真诚的感激,但,给予捐助者以尊重,却是必要的。写封学习情况书信就真的有那么难?说句感谢就真的那么难以出口?也许,他们的所谓冷漠主要是不懂怎样跟别人交往与交流,心理素质偏低。做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在此方面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往往,学生在学校就是弱势群体,老师为强势群体,没有平等交流的氛围,却对学生的心理与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不懂怎样与人正确交往和相处。

我觉得,捐助者与受助者的表现在当前的国情下都是可以理解的,无可厚非。
从民政部的统计看,2005年民政部部门与其他社会慈善组织所接受的捐赠款共约60亿人民币,其中百分之七十五来自海外捐赠,百分之十五来自中国富人,百分之十来自中国平民。美国的捐赠款每年都在2千亿到3千亿美元之间,个别年份高的达到6千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8万亿)。两国的慈善规模相比,我国每年的捐赠款只是美国的四百分之一,而美国只有约三亿人口,差别之大显而易见。中国捐款之少,最重要的原因是掌握大量资金的企业自愿捐愿的很少,企业在商业理性支配下,往往以经济利益排斥社会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
正因为此,慈善组织者为了吸收更多的善款,往往希望受助者在精神上对捐助者予以报答,起个激励的作用。那么,希望得到回报的慈善是伪慈善吗?我认为,凡是真实出过资或物,不是用来交换物质权利等利益的都是真慈善。因为,他的捐赠对别人有帮助这一点是不可抹杀的。当然,随之而来的也许是良好的赞誉或精神的慰藉,只要是自然而然的,他们应该是受之无愧。至少,我认为他们有权利希望得到尊重的回报,而不是流言蜚语,更不是受助者的刻意冷漠。
国外,有一半以上的捐助者要求捐助行为保密,无庸置疑,这种捐助行为动机更加纯粹,他们得到的回报已超越了表面,是无私奉献后那份心底的满足与安宁。同时也让受恩者没有心理负担,他们除了自发更加热爱社会,无需感谢任何人。假以时日,我相信中国的施因与报恩也会步入那种澄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