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的监督何以也成了拳头打在棉花包上?
作者:讲时钟时间:2025-04-13 04:30:56热度:0
导读:2010年,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本着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问题解决的原则,选择中央明令禁止、百姓深恶痛绝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舆论监督。岁末临近,记者对其中部分案例进行了追踪回访。(12月23日20:30新
2010年,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本着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问题解决的原则,选择中央明令禁止、百姓深恶痛绝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舆论监督。岁末临近,记者对其中部分案例进行了追踪回访。(12月23日20:30新华网)。
看了这篇新闻,作为一个媒体人,笔者心中很有些不是滋味。新华社也算是中国级别最高,影响最大,最有权威的新闻单位。新华社的批评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看来,那就是到了顶,通了天,被批评、被监督的单位,就应该是忙不迭地整改。但是,在新华社公开的这部分进行了追踪回访的七个案例中,只有三个案例得到了被监督者的重视,或已经进行了整改,或正在积极进行整改。还有四个案例没有得到被监督者的积极回应,或是软拖,或是硬顶,再或者是根本不理不睬,真让人有种透心凉的感觉!
新华社的批评和监督都受到这种“待遇”,都遭到这种对待。可以想见,在中国开展舆论监督有多难?想让舆论监督发挥作用有多难?因为,在一些官员的眼睛里,在一些强势单位的心目中,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只不过是媒体的自说自话。是我想把你当回事,你就是回事;我觉得你有威力,你才有威力。我如果说不把你当回事,你就什么也不是,我不认为你有威力,你就连微力也没有。什么叫拳头打在棉花包上?什么叫水牛掉到枯井里?看看新华社这个对舆论监督的部分案例进行追踪回访的新闻就知道了!
所谓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应该说,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代表公众对政府工作、对公共事务、对社会生活进行的监督。它有助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更及时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更快捷地纠正和规范,从而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为社会服务。它也有助于让官员正确地使用权力,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保证社会发展更加有序!因此,舆论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舆论监督既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每一个有着现代民主意识、有着现代政治理性的官员,都应该尊重舆论监督,支持舆论监督,并习惯于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的官员却缺乏这种意识,没有这种雅量。他们在讲话时都是信誓旦旦地说要重视舆论监督,在报告时都是言之凿凿地说要支持舆论监督。但是,在工作中,他们却希望舆论只监督别人,不监督自己;只监督别处,不监督本地。如果有不识相的,批评了他,监督了本地,他们轻者是不加理会,不去改正。重者就会把记者和媒体列入不受欢迎者的行列,采取多种手段限制、打击、报复对他们的进行舆论监督的人。
笔者作为一个地方小媒体的工作人员,就曾多次遇到过这种事情。在平时和一些官员的聊天中,他们总是笑着批评我们的新闻说好的多,说坏的少,表扬的多,批评的少。总是要求我们要多搞些批评新闻,多开展些舆论监督。可是,我们一旦批评到他们自己,或是他们管辖的范围,他们马上就又是找领导告状,又是到单位来训斥。曾有几次,笔者还差点掉了饭碗。
更有许多开展舆论监督的记者还遭遇被驱赶、被殴打、被通缉、被拘捕的厄运。今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殡仪馆附近,就接连发生了四起采访记者遭警察扣留的事件。而那轰动一时的辽宁西丰最牛县官张志国,派警察进京抓中央媒体《法人》杂志的记者的事件就曾让多少媒体人不寒而栗。还有更多没有见之于报道,没有公开于社会的地方媒体的记者,仅仅因为一篇批评报道就丢掉饭碗,遭受刑罚的事件。
因此,要改变舆论监督成了拳头打在棉花包上,成了水牛掉到枯井里的局面,首先还是要推进政治文明的进程,要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要让舆论监督常态化、法制化。其次是要端正官员们的权力观念,要规范官员们的权力行为。要让官员们懂得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再次要把能否积极接受舆论监督,是否迅速改进新闻批评中提到的事情,作为提拔、运用官员的一个考核标准。这样,那种你曝你的光,我干我的事,你开展舆论监督,我来监督舆论的现象才有可能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