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的考古学文化
作者:聪辩时间:2025-04-15 03:20:30热度:0
导读:20世纪30年代,中史学界崛起了一个“古史辨”派,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大禹是条虫”,从而引起了一场旷持久的论战。当时中史学界的有名物几乎都卷进了这场论战中,最终形了煌煌七巨册的《古史辨》一书。
20世纪30年代,中史学界崛起了一个“古史辨”派,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就是:“大禹是条虫”,从而引起了一场旷持久的论战。当时中史学界的有名物几乎都卷进了这场论战中,最终形了煌煌七巨册的《古史辨》一书。那么,大禹或简称“禹”究竟是否存在,他是一个名,还是一个氏族的名称,以及他建立的夏朝是否存在,抑或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就为一代又一代中关心的话题。
70年代,邹衡先生提出了“二里文化就是夏文化”的著名论断,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虽然,对这一文化的一至四期是否都属于夏文化还有争议,但承认它的一部分是夏文化,因而承认夏朝的真实存在,却已为学界的共识。照此推理,既然夏朝是存在的,那么史籍所记载的五帝及三皇时代也应该不是“空来风”。
近年来,考古学界已有不少学者将一些考古学文化与之相对应。最著名的当属于1997年6月30去世的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他提出发现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对应于黄帝文化,而发现于晋南的陶寺文化相当于陶唐氏文化。李伯谦先生则认为:发现于黄淮平原的造律台文化为有虞氏文化。高崇文先生也在《试论长江中游原始文化的变迁与古史传说》一文中,提出:河南龙山文化当为五帝文化,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土著原始文化是三苗文化,其突然衰落与尧、舜、禹伐三苗有关。这些都为探索三皇五帝的踪迹提供了线索。笔者经过20年的学习和思考,对这一问题也形了一些步的认识,现提出来供学界参考。
一、“三皇五帝”的不同组合有关“三皇五帝”的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一)三皇说:1、燧、伏羲、神农(《尚书大传》)2、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3、伏羲、祝融、神农(同)4、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二)五帝说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记》)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策》)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秋》)4、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去掉重复的,一共有13位古帝,笔者拟从时间和空间的叉点,利用地的与地下的“双重证据”,一个一个地去探寻他们在考古学文化中的位置。
二、燧:用火的遗迹燧,本是用来取火的器具。顾名思义,燧便是专门负责取火的。《世本。作篇》说:“燧出火。造火者燧,因以为名。”以取火为专业,说明此时的用火还于级阶段,大约相当于考古学中的旧石器时代期。古籍中没有记载燧活动的具体地域,大概只能算是个时代概念,因此举凡属于旧石器时代期的用火遗迹,就都有可能是燧遗留下来的文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北京房山周店、山西朔县峙峪、辽宁喀左鸽子、营金牛山、广东独石仔、英德青塘朱屋岩、贵州铜梓九坝岩灰、普定后寨穿、云南元谋那蚌、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吉尕勒等地,都发现了类用火的遗迹。
三、伏羲:葫芦籽伏羲,又有写庖牺的,因此一些古代文就强作解,说是取义为“取牺牲以充庖厨”。直到我著名的学者和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写出了那篇《伏羲考》,将其与西南少数民族传说中的葫芦传说联系起来,才算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但是,闻先生把伏羲解释为“匏瓠”的音译却不甚妥当。因为,古籍中没有把“匏瓠”放在一起联用的。所以,我在拙著《虎豹熊罴演大荒》中将其解释为“匏犀”,也就是“瓠犀”,并引《诗经。卫风。硕》中“齿如瓠犀”的诗句,将其释为“葫芦籽”,并将伏羲名“华胥”释为“葫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列子。黄帝》中说华胥氏之的百姓能“入不溺”,恰与古常将葫芦系在腰间渡河,所以又称“腰舟”的习俗有关。《尸子》一书中说:“庖牺氏之时,天下多兽,故教以猎。”《周易。系辞》中说:“(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佃,在这里同畋,表示在地里打猎。可见,伏羲时代尚于以渔猎经济为主的阶段。虽然,古籍中未写明伏羲的地域,但笔者注意到,葫芦传说是与洪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洪又可写“鸿”,鸿即江,因《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滔天。鲧帝之息壤以堙洪,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祝融降于江”(同经)因此,伏羲文化当于长江中游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寻找。从目前况看,1980年发掘的重庆江津县王爷庙遗址较为接近。这里出土了石器144件,以砾石为原料,打制多于磨制,打制的石器没有台面,多保留自然的卵石面,种类有耜、锄、刀、矛、镞、球、网坠等16种,大多是渔猎工具。
四、女娲:女神女娲之名,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中,辞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对她生育神的份表示质疑。有关女娲的传说,除造外,还有“炼石补天”,说明其更可能是个神话物。五、祝融:石家河文化《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及“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壹,于西极,以行月星辰之行次。”《海内经》则说:“炎帝之妻、赤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于江,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江。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壹鸣,壹鸣生岁十有二。”而《世本。帝系》也说:“颛顼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氏,竭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谓之女贵氏,产六子,其六曰季连,季连者,楚氏也。”陆终即祝融。这样一份参差互见的谱系应该是可信的。
由述材料可以看出:一、祝融于江。二、祝融是楚族的祖先。因此可以断定祝融文化的地域在长江畔的楚地境内。而他所的时代则要通过其他有关记载推断。《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世本。作篇》说:“祝融作市。”可知祝融时期已经进入了古时期,且已经产生了集市贸易,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湖北天门石河镇附近发现的50多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土城遗址已出现了城的迹象;邓家湾出土了铜块、孔雀石、图形符号和一些祭祀活动的遗迹;邓家湾、谭家岭出土的遗物达万余件,大量的小型陶塑动物如狮、象、虎、豹、、鸟、鱼、龟等为别所不见,而“抱鱼”的陶塑更有着图腾崇拜的意义,与《山海经。大荒南经》中鲧孙獾“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