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自从选择走上教育这条路,我就把自己紧紧地捆绑在了这条船上。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高远理想,就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自己的微薄终身。二十六年的风霜雨雪,二十六载的年轮沧桑,青春的韶华早已像滚滚东逝的江水,淘
自从选择走上教育这条路,我就把自己紧紧地捆绑在了这条船上。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高远理想,就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自己的微薄终身。二十六年的风霜雨雪,二十六载的年轮沧桑,青春的韶华早已像滚滚东逝的江水,淘尽了一代代教育英雄,盈心的渴望虽不能抚平胸中的伤痛,但教育的车轮还是在步履蹒跚中踯躅前行。从而有了天边的一缕萤光,让人看到了跋涉中的希望。特别是步入80年代中期,重教之风盛极一时,随后又起伏沉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漂泊,最后停靠在已经建设中的教育制度改革的码头上。这尚未成形的码头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把装在套子里的人弄得云里雾里,不辨东西,让清晰地人开始彷徨,让彷徨的人开始糊涂,让糊涂的人开始昏厥。在国力渐渐强大的这一时刻,教育似乎踱进了死胡同,面临的尴尬越来越多,这到底是怎么了?
我走进了书海,扣开了网络,融入了自己的心,点燃机器,开始了滔滔冥想。
一、尊师重教——口号像小贩的吆喝声一样廉价
翻开教育的辞典,赫然醒目,沁人心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
每一句都是响当当的掷地有声,让国人耳熟能详;每一句都是精湛湛的崇高无限,让国人欣羡不已。可十几年、二十几年过去了,教师和教育在为理想中的口号奋斗中,尊师把教师“尊”成了贫穷的代名词,重教把教育“重”成了后代的疏远业。难道是口号错了,我否然,难道是教师错了,我还是否然,难道是教育错了,我依旧的摇摇头。
那问题出在了哪里?
教育与企业不同,它的事业价值隐形期过长,不像企业那样,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马上就可以得到利润的回馈,而教育没有十年、二十年左右的周期时间是不足以彰显其人才培养的价值,这在政府官员的眼里、心里是没有政绩可言的,是不会把写在宪法里的“财政收入不低于4%的教育投入完完全全的放进教育的腰包,总是或多或少的压杠子、卡脖子,让教育唯美瘦身,让GDP提臀做大,为自己的仕途之旅飞黄腾达,风光无限,这才是教育口号为什么像小贩的吆喝声一样廉价的最根本原因。
不是口号错了,而是没有准政府官员依法实施国家计划罢了。
悲哀!我的政府,悲哀!政府的官员,悲哀!弱势的教师,悲哀!国家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提法像荒漠中吮吸雨水的仙人掌
素质教育,中国眼前教育中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它美丽,是它更加关注学科知识向实践能力方面的转化;言它是传说,意在强调此种提法在当代中国还名不副实,是一个早产婴儿,极易夭折。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是一个教育践行者,和广大教师一样,努力的宣传着素质教育这一提法,忠实的履行着实施素质教育内涵的义务,但日子久了,惶惑来了。渐渐地对素质教育陌生起来,总有一种当下的所谓素质教育和以往的应试教育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喊喊口号而已,实践中没有多大的新意,不过是让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罢了。教师还是那些教师,条件还是原来条件,学校还是原型学校。起初声势搞得轰轰烈烈,后来质疑声此起彼伏,等到静下心来吧嗒吧嗒嘴,比较理性的回味一番之后,教师们一阵声讨。五四制与六三制变来变去,教科书内容改来改去,课堂模式调来调去;学生知识考评成绩下滑,身体素质下降,.视力明显减退,抗挫折能力不足……好不容易改善了一些办学条件,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本质问题。
就拿体育课来说吧,原先的体育课跑跑步、踢踢球、做做操、跳跳绳,今天的体育课仍然是外甥打灯笼,不过是增添了一些游戏和随意的小玩意或小把戏,体育器材还是缺乏的可怜,学生体育素质大不如前,教师们就晕船了,怎么越课改越缩水呢?
其实,我理解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它实施的前提基础是优越的办学条件。训练球类就应该是每人手中一个,操作电脑就应该是保证每人一台,课外阅读就应该提供足够量的多种类的图书,艺体类活动就必须保障各种条件下的广泛性的正常实施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全员性、全程性;才能保质保量的,高速高效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微机课上的两人使用一台电脑,体育课中的全班同学争抢一球,音乐课上学生眼巴巴的羡慕教师一人弹奏,图书馆里几个来回就图书穷尽等。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是忽视了办学条件和教育体制的作用,忽视教育发展因素等作用的必然结果,使众多教师一味的成为所谓素质教育的狂热者,也是最终的否定者。它就像荒漠中吮吸雨水的仙人掌,生存不必担心,但缺水是必然的。
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只给实施的空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施的条件与土壤,无限夸大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必将导致最后的众望所失和理性回归。不是提法错了,而是时间上过于激进。
三、减负——像雨后的花朵色彩清新,内里无芳
在教育的词典里,减负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文性的名词,国家终于想到了家长的辛酸,看到了学生的痛苦,体贴了教师的工作。让很多人曾经为之倾倒,甚至狂呼“万岁”,成为了教育一时间的佳话。斗转星移,日月荏苒,伴随减负而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成绩与素质普遍下滑,听话的人减负了,抗命的人重新操起学习的担子,不但不减压,反而变本加厉施压。这也难怪,每一个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落下,每一位教师都怕自己的学生被别人淘汰,每一名学生都怕自己的将来平凡黯淡,每一所学校都怕自己的声望名落孙山,于是乎,减负也成了一纸空文,孩子们在教育体制的指挥棒下,在中考和高考的双重重负下,不得不遭受着痛苦和煎熬。起早贪黑的是孩子们,双休日补课的是孩子们,在家长的希望下,课余弹起了钢琴,描起了丹青,练起了杠铃,学习材料满天飞,孩子成了大人希望田野里的俘虏,被禁锢在冰封的河床下,只有心里的蠢蠢欲动,却从不被家长、老师、学校所放飞。难道这仅仅是孩子们的悲哀吗?我看未必。孩子们的悲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