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人们把散文称之为小品文,或小品散文,其中包括议论性杂文和记叙抒情性散文。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文作家。郁达夫评价周作人,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
在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人们把散文称之为小品文,或小品散文,其中包括议论性杂文和记叙抒情性散文。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文作家。郁达夫评价周作人,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冯玉峰认为“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相比”。(周建人《鲁迅和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炫学”之嫌(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药味集?谈俳文》)、《立春以前?〈文载道文抄〉序》),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同时注重适度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风格的《碰伤》、《卖汽水的人》、《乌篷船》、《谈酒》、《吃茶》等名篇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20年代在周作人影响下,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以“冲淡”、“清涩”为主要特色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很有权威的流派”(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一)
在周作人的艺术思维中,很少有浪漫主义诗人思维中经常出现的飞跃、断裂、夸张、变形……,他的思维更平、更实,是散文式的。
同样,在周作人的小品文中,很少有诗人(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兴酣笔落”的激情的喷发、奔泻,更没有浪漫主义诗歌中常见的繁富的形象、词藻、夸大的词语,由之而形成的“文采”,以及逼人的气势或震撼力。周作人一再申明:“我到底不是情热的人”,“我的意见总是倾向着平凡这一面”,“凡过火的事物我都不以为好”(《谈虎集?后记》)。周作人在小品文的艺术特色,他自己的话是解释得非常恰切。他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象我这样褊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这就是我的大愿望。”(<<雨天的书自序>>二)可见,“平和冲淡”这正是周作人美文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他的散文中令人感不到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感不到有不可遏抑的憎爱激流。作者抒写自己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的淡化处理,从而将蕴蓄于中的激情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
《乌篷船》是周作人早期的一篇名作。作者写道“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着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蘋,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故乡的乌篷船和坐这种船的趣味,诱导人们以“游山的态度”观赏一切,看四周景色、读随笔、看暮色、坐夜船、谈闲天,在即兴闲聊中传达出一种悠游自在的恬淡趣味。他的笔谈带有家常闲话的随意性和亲切感,自然又比口语精练简洁。
又如《故乡的野菜》,作者写道:“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文章从他的妻子买菜看到荠菜,想到浙东乡间妇女小儿采菜的事情以及小孩唱的儿歌,并且引证了《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的有关记载,又联想到鼠曲草和小孩赞美的歌辞,以至清明扫墓时所供的麻果和日本的草饼等等,真是随兴而谈,毫无拘束,所谓“信口信腕,皆成律度”,不涉人事是非和世间愁苦,只展示人情风俗典故,使读者从中得到悠闲的人生兴味。
周作人以平和的感情,清淡的方式,广博的征引,咀嚼生活的趣味,出之以冲淡自然的文字,造成一种空灵之境,使读者获得隽永的韵味和兴会,因而受到广泛好评。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在现代中国作者中,周先生而外,很难找到第二个人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他究竟是有些年纪的人,还能领略闲中情趣,……”
(二)
平和冲淡容易流于贫薄,周作人却能深厚,这是因为他有博学、博览、博识做底子。赵景深说:“看了他的小品,仿佛看见一个博学的老前辈在那儿对你温煦的微笑”(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徐志摩也称颂周作人是个博学的人(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章锡琛折服于周作人“随手引证,左右逢源,但见解意境都是他自己的”(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郁达夫则强调周作人“博识”而不“卖智与炫学”(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周作人自己也以为好的散文应“以科学常识为本”(《苦雨斋序跋文?〈杂拌儿之二〉序》),“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永日集?〈燕知草〉跋》)
周作人在的文章,常在短小的篇幅之中,引用很多资料。例如《苍蝇》一篇,不到2000字,引用了希腊路吉亚诺思《苍蝇颂》,希腊传说中默亚化为苍蝇的故事,诃美洛思《史诗》,法布尔《昆虫记》,日本小林一茶的俳句,还有中国的《诗经》和陆佃的《埤雅》,一共7种。又如《谈劝酒》一文,引用书籍有陈廷灿的《邮余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