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话
作者:斫轮手时间:2025-02-02 12:43:27热度:0
导读:要说这60年来中国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衣食住行里的“行”,这“行”便是私家车的比较普遍起来。没错。我记得当初高中毕业后去农村插队,期间,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一边复习文化课。但毕竟劳动强度大,身体淡薄,体力
要说这60年来中国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衣食住行里的“行”,这“行”便是私家车的比较普遍起来。没错。
我记得当初高中毕业后去农村插队,期间,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一边复习文化课。但毕竟劳动强度大,身体淡薄,体力透支忒大。于是,听从了父母,干脆来到家里,一边复习,一边也做一些家务活。但那时候的家其实是住在离县城30华里的一个小镇子里。一旦有什么疑难问题,就让人很为难。所幸那时的人们都有一种很天然的习惯,便是以步当车,每次有需要解答的问题,我便分类列表后步行前往县城找老师请教。今天回想起来依然觉得那不是一种执着,更不是勤劳,它反衬出一个时代交通的闭塞,也说明了当时的确是忒落后了,没错。
伟人邓小平出山后,让一个时代顿时有了新起色,也让一个民族有了致富的期待,没错。上世纪七十年代,“三转一响”是所有中国人“幸福家庭”的向往,1982年,老家那个穷县城里的居民开始出现摩托车,自行车逐年增加,并普及城乡。1980年父母所在的那个县城里有自行车10万多辆。1989年增加至15万辆。经县公安部门登记的摩托车1500多辆,其中两轮摩托车500辆,边三轮摩托100多辆,后三轮摩托32辆,轻骑530辆。
曾经的“凤凰”、“永久”牌,那既是自行车的品牌,更是身份的象征,没错。30年前,如果能够坐着自行车出嫁,将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凤凰”、“永久”还是当时所有家庭的生活梦想,为此三大件,无数中国百姓为之日思夜想、省吃俭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即使是西部不发达的县城甚至乡村,也出现了摩托车,没错。有资料显示,02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自行车拥有量已从1998年的182.1辆下降到142.7辆。如今,北京人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比例已从10多年前的60%下降到20%。进入21世纪,我国已由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变身为世界上所有汽车厂商竞相追逐的最大的家用车市场。我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小轿车,实现了“三级跳”,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我的许多同事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人都自己购买了小轿车,有小汽车的人数几乎占到单位人数的一半。
对于中国人来说,车,从来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还代表着一种“身份”、一种生活方式,甚至象征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长达数年的奋斗目标,没错。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私家车,见证的不仅是中国老百姓“行”的巨大变迁,还有一个民族对幸福的不懈追求。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私家车,不仅是人们出行速度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升,还折射出中国人快速致富的时代进步,以及60年来巨变所铺就的中华民族腾飞之路、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