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3月14日《上党晚报》刊登了周虑所作的七律《书怀》一诗,因为斗胆自认是周虑的同事,也就作了留意,把这张报纸及这首诗沉吟再三,有些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就写出了如下之赏析:曾经留意过周虑所作之诗,他
3月14日《上党晚报》刊登了周虑所作的七律《书怀》一诗,因为斗胆自认是周虑的同事,也就作了留意,把这张报纸及这首诗沉吟再三,有些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就写出了如下之赏析:
曾经留意过周虑所作之诗,他的现代诗成就比古体诗稍微逊色一些,古体诗中此诗算作顶峰之作。在历史上,即使是李白杜甫,也不能篇篇传世,一个诗人,一生中能写出一首成就极高的诗作,也算不枉此生了,可以在白发耄耄时,品一杯茶,吟着自己诗作,心满意足。
此诗之好,我认为有三点:
其一,此诗格律严密,且浑然天成。
律诗是极难写的,尤其是七律,世所公认。写好律诗,对诗人的功底要求甚高,其中平仄的变格、对仗的工整,要求都极严谨,今人水平不及,常常把律诗写成绝句,此诗中平仄准确,尤其是颔联和尾联做到了对仗工整,反映出了周虑古诗词的功底和内蕴。
此诗又不加雕琢,浑然天成,诗词到宋以后,渐趋没落,为小说等文学体裁所代替,个中原因,除格式要求严谨与人们审美需要及心性奔放相制约之外,还有就是诗人们在作古体诗时,雕痕过重,没有热烈奔放的表达,仅仅是在词与句上的斟酌,反失了韵味。王国维强调要“真”,诗要从心底里生,真要盖过雕琢。读此诗,能感觉就象潺潺的流水从远处流来,又向远处流去。倘若熟悉他的经历,就更觉真真切切是如此。虽说字和句绝对是斟酌过的,但因为是出自心底的情语,自然地就泯灭了雕凿的痕迹。
古诗中,浑然天成的诗词很多,比如说,东坡的“明月几时月,把酒问青天”,比如说稼轩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周虑此诗,气势比他们要略输一些,这是他所处的时代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自然不能写出经天纬地的豪放来,但也自成他的气韵。
其二,句句用典。
在诗词中用典也现功力,典故用之贴切,自然锦上添花,用得不好,便会让诗流于晦涩,若不用典,又流于浅白,“白日依山尽”虽好,也只能作幼儿的启蒙读物,所以写古体诗还是要讲究用典的。
此诗中,用典处如下:
“悬梁”取自于东周苏秦“头悬梁锥刺骨”苦心攻读的故事。
“面壁”是佛教用语,金庸的《笑傲江湖》就写过,用得最好的却是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学海”取自于唐时韩愈之句“学海无涯苦作舟”。
“天马”出自于汉武帝,而“天马行空”出自于元朝刘廷振,“天马行空”也出自于佛经,我记得天马是三十三中帝释天所用之马,三十三天,自然是在空中。
“闲庭”出自于《幽窗小记》,其实最早应该出现在《菜根谭》中,“闲庭信步”用得最好的是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此处化用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极妥贴,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也是对典故的烂熟于心,才能做到信手拈来。
其三,诗中有画,有意境。
好诗自然读之,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画。比如说“千山鸟飞绝”,比如说“月出惊山鸟”,等等。此诗读之,你也可以看到一幅画:一个男子,目光深邃,站在风中,眺望着远方,四面风吹来,他自岿然不动,嘴角微微地带着一点笑意,有不能与人语的孤傲高洁。
此诗是有意境的,这里面有一种千秋的孤独,还有一种怡然自得,是“不管风吹浪打”的怡然,是“心境洞明”的怡然,其实在这里说这个意境,言语都是言不及义的,应该去读原诗。
在景语与情语中,王国维偏重情语,也就是意境,而此诗,有景语有情语,情语甚于景语,在一种孤独与怡然中,能体会出诗人“心怀苍生”的信念。
更为重要的是,诗中表达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诗人不迷失自我的清明、执着与豁达,这份坚守难能可贵。
如此,当为好诗。
诗品即是人品,诗格亦是人格,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当是诗人确实有着一定的崇高理想。

附原诗:
清贫羸弱一书生,悬梁面壁十年功。
饱尝学海寒窗苦,初识人间冷暖情。
不思成龙唤风雨,愿做天马独行空。
闲庭信步看星斗,昂首怡然笑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