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影片表现了法国铁路工人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保护被德军运走的法国名画的故事。这种保护从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对等的,一方面是生命的代价,一方面是艺术作品,这种用生命去保护一种物质,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始终是
影片表现了法国铁路工人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保护被德军运走的法国名画的故事。这种保护从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对等的,一方面是生命的代价,一方面是艺术作品,这种用生命去保护一种物质,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始终是我们艺术作品所乐于思考的东西。

这种艺术作品往往被升化为一种精神,一种国家的荣誉,而使得为之献出的生命有了价值。

影片开始的时候,管理法国印象派美术馆的薇拉女士,就直言,这些名画是国家的无价之宝。但是,执行任务的火车司机拉毕奇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很乐意地接受保护名画的任务。因为事情是一目了然的,如果说那些名画是无可代替的,那么保护名画的那些普通生命,“就像画一样,也是无法取代的。”

整个电影的基调,一直在这种生命的价值与名画的价值的冲突中跋涉。这使得整个电影,不纯粹是一部如何保护名画的战斗行动,而是一次探讨生命价值意义所在的思索之旅。在东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中,在这一点上都有着相同的认定,那就是为了一种精神的价值,可以牺牲生命的价值。

作为这次保护名画行动的司机拉毕奇从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愿意为此动用他的地下组织力量,而且开始了最初的战争代价的思考。尽管他表现出了心中的忧虑,但是,一旦他投身到这样的保护行动,他便无怨无悔,竭尽全力,动用一切手段,使保护名画的过程,成为一次全面展览铁路沿线铁路工人神奇智慧的惊险历程。

这些拍案惊奇的惊险部分,构成了故事的情节主线,但伴随着这些主要线索,电影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拉毕奇被德军押在一家旅馆里,其间他溜出旅馆,联系下一站地下组织人员的配合,当德军搜索之时,旅馆女老板虽然掩护了他,但对他的冒险之举则啧有烦言。拉毕奇用“这就是战争”来推托,但女老板反驳道:“你说的是战争,我说的是战争的代价。”因为稍有疏忽,就可能在这种掩护中丧失生命。后来她再次指责拉毕奇的冒险行动,“男人真蠢,男人想当英雄,留下他们的寡妇哀悼。”从女人看待战争,的确有这种不可思议处,这种观念未尝不合拉毕奇的价值观,他一开始也是坚决反对拿生命去保护没有生命的名画的,但是,他没有对此作出过多的解释,既然保护行动开始,就像一次赌注一样,成为一种不能不进行下去的对垒。

每一次伤亡,都让拉毕奇痛苦难忍,这也是他当初顾忌这次行动的原因。当他如期把火车瞒天过海重新开回法国的首发车站时,却不见盟军如期的进攻,他的愤怒达到了极点,怒骂道:“该死的盟军在哪里?四处看风景?”在没有盟军协助的情况下,拉毕奇这个铁路工人,完成了一支军队无法完成的传奇。

用拉毕奇的话说,“超过一百人参与阻止这列火车。”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行动,它在德军的眼皮底下,完成了每一个环节,牺牲了众多参与者的生命。第一环节,是想迟滞火车,以等待盟军的进攻,老司机波特用硬币投入机车,破坏火车头的油路系统,成为第一个牺牲者。第二个环节,也影片最匪夷所思的环节,沿路的铁路工人用更换站牌的办法,让火车上的德军误以为来到了德国,最后让火车重新回到了起始站,这种兴师动众的欺骗术,如果没有铁路沿线的密切配合的话,是根本难以完成的。第三个环节,是拉毕奇在火车上刷白漆,以标示给盟军飞机不予轰炸,在这里,站长的侄儿、自愿参加行动的罗柏牺牲,而一位老司机也用生命最后的力量,涂上了白漆。第四个环节,是拉毕奇只身炸铁轨,阻挡火车开走,终于等来了胜利。

在这每一个环节中,电影都环环相扣地展现了地下组织与德军针锋相对的斗智斗勇的过程。影片显示出在表现戏剧冲突时那种炉火纯青的掌控能力。火车题材影片向来具有吸引人的基本要素,如那种长途行进时带来的速度的快感,那种现代化机车所带来的巨大的神奇力量,这些都是构成火车影片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火车题材也有致使的弱点,就是它的情节不易集中,往往会被过长的铁路线分散掉故事主线,但在本片中,电影有意强化了戏剧矛盾,努力发掘出故事中的戏剧性因素。比如,电影把德军押送名画的瓦泰上校作为反方力量重点进行了刻划,并且让他从头至尾参与了戏剧冲突,按常理讲,他把名画送上了火车,这个人物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但是,电影却让他始终呆在火车站上:火车头损坏时,由他督促修车,火车重新回到车站后,又由他负责搜捕,直到最后,还是由他押送火车,遭遇到拉毕奇的伏击,最后死在拉毕奇的枪口下,能在火车题材中,把矛盾冲突集中到两个人身上,电影显然作出了加工与提炼,并按照巧合性的安排,使这场冲突,变成了两个人的对决。因此,事件的对垒最终都要转化为人的对决,即使是现代战争片,其实在本质上还是那种“三国演义”时代捉刀厮杀的沿用。

其他的一些人物,也一以贯之贯穿全片,如旅馆女老板这一形象的出现,完全是好莱坞电影中需要一个女性的角色,配合男主角的英雄壮举,并且为电影增添一点粉红色的浪漫。火车题材里出现一段爱情故事是很困难的,但电影通过巧合的办法,还是让两个人再次相遇了,第一次相遇,是因为德军押解拉毕奇到她所在的旅馆里休息,第二次,则是拉毕奇逃了出来,得到了她的帮助,两个人的感情,也为硬梆梆的战争题材,抹上了一丝温润的柔情,虽然俗套,但电影运用得倒也恰到好处。其他一些角色,如两个火车司机分别牺牲在铁路沿线保卫名画的过程中,火车站长贾科因为配合火车行动,被德军打死,而他的侄儿继承遗志,主动请缨,继续配合拉毕奇在车顶上刷白漆,这些都使人物的性格统筹在全片之中,每个人物都不忘着墨,形象都很生动,在群像中写出个体的魅力,的确体现出电影对刻划人物的表现能力。

影片虽然是法国题材影片,但是,完全是好莱坞的戏剧结构,情节起承转合,曲折离奇,人物性格分明,个性突出,语言也耐人寻味,真实可信,整个电影紧张激烈,是一部反映二战的情节类比较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