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存亡之际,一个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的老人,不顾自己身份卑贱(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也没有过多抱怨国君有眼不识金镶玉,挺身而出,只身前往敌营,凭借过人的胆识
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存亡之际,一个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的老人,不顾自己身份卑贱(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也没有过多抱怨国君有眼不识金镶玉,挺身而出,只身前往敌营,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对秦王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后人有诗赞曰:“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那么,是谁成就了烛之武呢?越过历史长河,让我们以现代人的思维来分析,给出问题的答案。
成就烛之武的第一位非佚之狐莫属。他慧眼识英雄,自甘为伯乐。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不然何以在国家危难之际,说出如此坚定的话语。有人说佚之狐是一只老狐狸,他其实是为保全自己,而将难题踢给了烛之武。我觉得此说法值得商榷,试想,国难当头,在最高领导人面前力荐烛之武,需要何等勇气。要知道军中无戏言,一旦所推荐的人选不能完成任务,自己也是要被牵连的,有谁敢拿自己的脑袋和身家性命做赌注呢?作为郑国大夫,你这时候引荐了一位连路都走不稳的养马官,不要说最高领导人郑伯不满意,满朝的文武官员岂不笑个半死?正是因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才能和完成此行任务有十足的把握,才敢充满自信地说出“师必退”的诤言。在他的感召之下,领导郑伯也只有“从之”的份了。不但没有以貌取人,更是放下架子卑谦十足地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时许之事成之后当以高官厚禄相奉之类的诺言,使烛之武欣然许之。所以说是佚之狐将烛之武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成就烛之武的第二位当数秦穆公。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求贤若渴,从谏如流。秦穆公宽厚仁爱,不计较小事。有这样一个故事。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秦穆公的)官吏追捕到了(食马的人),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秦穆公说:“有德才的人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于是便给酒他们饮。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来报答给马肉吃的恩德。由此可见秦穆公不是狭隘、乖戾的凶顽之人。此次秦晋围郑,出兵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本来这件事跟秦穆公的关系就不大,只是碍于秦晋之盟的面子,小舅子晋文公这个无赖屡次让他姐姐吹枕边风,才勉强出来帮忙的。所以,听了烛之武准确、深刻而独到的精辟分析后,秦穆公很高兴,当机立断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一脚踹开这个难缠的小舅子班师回朝了。烛之武退秦师成为了现实的必然。与其说是时势造英雄,还不如说是秦穆公给了烛之武成功的机会。
成就烛之武的关键还在于他自己。他没有怀才不遇的牢骚满腹,也没有生不逢时的自暴自弃,位卑未敢忘国忧,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安于现职,韬光养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潜心修炼,厚积薄发,能够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以临危不惧的精神状态、超乎寻常的智慧机敏和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说服秦穆公,化解国家危机,名垂史册。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也是现代人学习的楷模。常言道: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试想没有前述的准备,烛之武何以能只身赴敌营,面对大国之君,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句句刺入秦伯的心窝?你看他的演讲词:“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寥寥百许字,阐明了四层意思: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文公言而无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有扩张称霸野心。“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从层次上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看似平铺直叙,字字凝聚智慧,听如娓娓道来,句句打动人心。从文字简练来看,有点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所谓美女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味道。只能用完美来形容和描述了。所以说,成就烛之武的关键还在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