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2010年是个玩翻拍的年份,《红楼梦》也在翻拍之列,只是现在还没有杀青。不过,从曝光的几张剧照可以看出:衣服设计得挺鲜艳,美女们看去也挺养眼。但不知他们的“人”怎样?别的人不说,单一个“林黛玉”就极难
2010年是个玩翻拍的年份,《红楼梦》也在翻拍之列,只是现在还没有杀青。不过,从曝光的几张剧照可以看出:衣服设计得挺鲜艳,美女们看去也挺养眼。但不知他们的“人”怎样?别的人不说,单一个“林黛玉”就极难演,必须找一个神似的人才好,演好林黛玉整部戏就活了。(选“林黛玉”有点像选“孙猴子”,新版《西游记》的“猴子”没选好,整部连续剧看着都让人反胃。反观87版的《红楼梦》,林黛玉就选得不错,多少有几份神似吧。)宝玉也是很难演的,难度实不低于林黛玉,(“情不情”,演宝玉的人能理解吗?)。凤姐也是很关键的人物,如果能把凤姐演得更好,整部戏就要光彩多了??????87版《红楼梦》之所以广受好评,主要归功于演员选得不错。可惜现在的导演不谙选秀之道,专去热闹地方捡爱安静的“林黛玉”,我看,最多选一个包装来的“林黛玉”。选红楼梦的演员,会唱歌、跳舞和演戏都不是首选。不过,既然《红楼梦》都已经开拍了,说这些也没有什么意思,剩下的要看剧组下的功夫怎样了。
当年有人提出要拍《红楼梦》的时候,很多文化界人士都不免狐疑:如此恢宏而又细腻的巨著能拍好吗?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暂时还不能动。不过,当年的剧组还是顶着巨大压力开拍了。为了能拍好这部伟大的作品,他们做了很多戏里戏外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拍出了让人满意的《红楼梦》,很多人包括我都挺喜欢那个版本。现在的导演恐怕没有这种压力,物质条件也比原来要好的多,他们能否拍出一部好《红楼梦》呢?
先说点题外话。
现在的导演们抱负都挺不小,总想拍出挑战经典的经典。只可惜他们有些眼高手低,只能整出“被人拍砖”的作品,我早已不信他们的鬼话。不过,导演们乐意和观众打太极拳,“不信”只是一种无奈的论调。翻拍依然是个赚钱的门道,收视率好得让人不免嫉妒,观众们边挑毛病边数落,导演们也总能找出一些理由,来敷衍观众对他们的质疑,其结果是谁也不能让谁服帖,乱烘烘地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来,我分析了一下背后的客观原因,终于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秘密,它注定翻拍拍不出好作品——“新新人类”的精神面貌已经改变,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发生变化,他们背离“老祖宗”越来越远,对作品的理解力越来越差,加之,多种文化在他们身上碰撞,以致他们未能形成一套成熟的价值观念,只能浮以表面的见识与生搬硬套,他们把时代的烙印带进作品,又没有任何深厚的文化根底,所以,只能拍摄出不成熟的作品,有的甚至是低俗又反动的作品——所以,他们无论如何是拍不出好作品的,倒没有必要对他们期望太高,这不过是缺失的社会的一个悲哀的侧面罢了。
不过,我仍然希望拿他们和87版剧组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知道两者之间的差距。(拍电视和打战是一个道理,不管什么时候人总是第一因素)。我因此也提出了三个比较出来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本来不该算作问题,只因现在的人比较浮躁,很少有几个静心读书的,所以也就当作一个问题了。我想问的是,那些个主要演员读《红楼梦》有过三遍,看87版《红楼梦》有过二遍吗?像《红楼梦》这种凝聚心血的著作,必须亲自认真细致地品读,而且,他们最好是读脂砚斋点评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光靠读剧本和别人指导不够。(女孩们若能读出几滴眼泪,那说明能读进去三层了。倘若对《红楼梦》没有感觉,那就不适合演主要角色了。)看87版《红楼梦》能学点经验,同时,有助于加深对书本的理解。
第二个问题也比较简单,但做起来稍微难一点。就是要求这批演员经过至少半年的闭门集训。《红楼梦》的不少内容难以看懂,演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弄明白那些内容说什么,同时,为把自己打造成“才男”、“才女”,琴棋书画也是一门必修的课。试问:不理解诗词的意思,读诗还有味道吗?为了尽量不把现代人的烙印带进戏里,系统地学习古代常识也是必不可少的。87版《红楼梦》的演员都下了苦功,不知道新版剧组有没有付出更多呢?
第三个问题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研究《红楼梦》的高人不少,他们个个都比导演吃的透。要想拍出原滋原味的《红楼梦》来,就必须虚心向他们请教。87版的剧组请了大量的红学家,新版的剧组请了多少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在拍摄之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又怎能打好这场攻坚战呢?谦虚学习87版剧组的拍摄经验,不亏为一种捷径。现在的演员们看起来都很艳,有没有文化和内涵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