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想必只要看到题目的朋友,都会联想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这句话木子辉也一直是深信不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木子辉对很多逆耳的言语才没有过度的抵触,才能在不是很痛快的时候,表现出些许虚心
想必只要看到题目的朋友,都会联想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这句话木子辉也一直是深信不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木子辉对很多逆耳的言语才没有过度的抵触,才能在不是很痛快的时候,表现出些许虚心求教的表情,使提出逆耳言语的朋友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自我认可方面的满足。
在很多书籍上都曾提到,中国人太吝啬于对别人的赞美,反观自己走过的道路,也确实如此,从记事开始,似乎听到的不是批评就是方向并不正确的赞美。例如在余世维老师的管理学讲座里就曾经提到,一个孩子如果成绩考的好,应该受到表扬,但表扬的应该是孩子的努力,但大多数都被表扬为聪明,用余世维老师的话说,当孩子觉得好成绩是努力来的,他才能正确看待学习和好成绩的关系,如果是聪明,那就可以凭借聪明得到好成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读书时的木子辉就是在“聪明”的光环照耀下度过了学校生活的,和很多朋友聊天的时候时常谈起,木子辉再三思索,最后的结论是“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努力,我并不觉得自己曾经为了读书的事情努力过”。在被表扬为聪明的同时,父母担心木子辉产生骄傲的情绪,总要从某些方面泼些冷水,说些考不好就丢人现眼,愧对什么人之类的言语,致使木子辉曾经以为自己的一切不快情绪都是学习造成的,于是乎学习的情绪大打折扣。
看到这些文字的朋友,不管你现在是否已经为人父母,都或多或少做过为了讨好别人,而昧着良心大赞人家孩子的事情。明明那个孩子调皮捣蛋的令你厌烦透顶,还要摆出一副发自肺腑的样子大赞人家孩子活泼。把无理取闹、口没遮拦叫做百无禁忌,把越长越有考古价值的女孩叫做“女大十八变”,孙悟空都可以“七十二变”,那不还是只猴子吗?都以为说那些好话是糊弄孩子的,其实有多少人关心那孩子怎么理解?还不是为了拉近和那个大人的距离吗?从这一点上说,一个孩子从小就活在欺骗里,做父母的可能会在背地里和外人王婆卖瓜,却尽可能不直接夸奖自己的孩子,泼点冷水其实也是在骗人,你成绩好他们分明比你还高兴,可是还得瞒着你“没事偷着乐”。
当你决定开始一份工作或者一项事业,总有些貌似很关心你的人出来,给你出谋划策,分析当前的形势,大有为你尽一份力的架势,但大多都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教的居多。因为有些事情他们没有做成,所以主观以为你也不行,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很多父母都寄望于自己的后辈可以“青出于蓝”,可是他们的教育却总是说我做成的你能做成,我做不成的你也不用抱什么希望,既然如此,反正是重复上一辈的生活,还奢望什么“青出于蓝”,不如就干脆告诉自己的后代,你就跟着我们一块得过且过吧来得痛快。也许有的话说出来不是很礼貌,但我还是要说,凡是拿自己的失败来否定晚辈的都是无能之辈,有本事你拿点成功的经验给晚辈吸取吸取,遗憾的是你还真没有。陈安之曾经在他的成功激励讲座中提到,要成功就得接近成功者,学习他们成功的方法,复制成功者的思想和行动,而很多父母提供的全是些负面的思想和行动,这样培养出来的后代,要能“青出于蓝”,我想也是指失败方面的,要不你就期盼奇迹的出现吧。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乍一看好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句名言,仔细想想才发现在人们使用它的时候掺进了很多的杂质,如果把这句名言当成一个数学命理,“良药苦口”是否能说明“苦口”的一定是“良药”呢?“忠言逆耳”是否就能证明“逆耳”的就是“忠言”呢?所以在面对批评和褒奖、支持与反对的时候,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正确分辨的能力,即便忽略掉那些评论的目的,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因为别人永远无法对我们负责,只有我们自己。有些父母特别强调孩子要听话,好像一不听话就成了大逆不道,其实作为父母也要正确分辨“任性”和“主见”之间的差别,不要一味的要求听话,把孩子的“主见”也给抹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