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结的艺术
作者:餧食时间:2025-02-02 15:15:45热度:0
导读:尝读梁实秋先生《骂人的艺术》,深为梁公的见解所折服。近日面壁静思日间见闻,觉得巴结人也该是一种学问——是谓巴结的艺术。我没有具体研究过这种艺术的发展史,不知道它起于何时,盛于何代,谁人发明,何者发扬光
尝读梁实秋先生《骂人的艺术》,深为梁公的见解所折服。近日面壁静思日间见闻,觉得巴结人也该是一种学问——是谓巴结的艺术。
我没有具体研究过这种艺术的发展史,不知道它起于何时,盛于何代,谁人发明,何者发扬光大,但是我敢断定,这种行为必定早已有之,因为只要客观存在着的差别遇上思维活动,就会产生欲望;只要有欲望,就会有巴结。
词典上把“巴结”一词注解为“趋炎附势,极力奉承”,我总感觉不够准确,不够明白。依我愚见,现实真正意义上的巴结应该是指卑微者向尊崇者献殷勤,以博得其欢心,从而居中收益的行为。
这里不得不重点提一下周幽王。他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使尽巴结之能事,最后竟做出了“烽火戏诸侯”的事来。褒姒倒是真的笑了,可是,周幽王的万里江山却从此开始在褒姒的笑声中摇摇欲坠。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种特例——以九五之尊去巴结“下属”。不过,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说多不多,说少还真不少,都是一些无道昏君所为,结果都不免一个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下场,说不上是“艺术”,不谈也罢。
真正意义上的巴结作为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能通晓的。有因此而飞黄腾达、钟鸣鼎食的,但也有因此散尽家财、血本无归的。同是巴结,结果何以如此迥异?今以研究所得,公诸有志诸公,或可为君子行事时之一助乎?
一曰投其所好。人生于世,各有所好,有的好钱财,有的好美色,不可尽述,这么说吧,没有爱好的人大抵是没有的。因此,巴结人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投其所好;不然就会收效甚微,甚或枉费心机。杨志失了生辰纲,罪在不赦,于是变卖家产换了两支玉瓶去巴结高俅,以求生路。结果呢?高俅不稀罕,当着杨志的面把它们摔得粉碎,杨志照样得受法办。这就是不知投其所好的下场。
二曰润物无声。写文章讲求铺垫,巴结人亦然。凡事要做得严丝合缝,不露声色,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放长线钓大鱼”,不能“现用驴现喂麸”,上午刚给人家送完礼,下午就去找人家办事,功利性目的性太强——若其如此,那就沦为巴结人的最低境界——纯粹是贿赂了,“早点怎么没想起?”教人打心眼儿里不高兴。
三曰明暗随宜。寻常人巴结人,无非是给人以物质或精神上的馈赠,从表层上看,没什么两样,实则大不同:大凡物质上的馈赠,如存折、劳力士手表等,宜暗不宜明,且知者越少越好,最好做到“四(天地你我)知”;而精神上的馈赠,如名人字画、珍藏奇书等,则宜明不宜暗,且知者越多越好。这叫车走车路,马走马路,要各得其宜。
四曰不落窠臼。墨守陈规什么事都做不好。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才子,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就是傻子,道理是一样的。最近拾得一则趣闻:某单位“一把手”一日上午上班前未及窥镜自视,致衣领不整。一下属发现后,遂上前帮主子理了理,主子甚喜。不想此举被另一下属窥见,翌日便东施效颦,结果却被主子借故训了一回。
五曰气魄宏大。作文作画讲求气势,巴结人也不例外,此所谓毕其功于一役,“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是也。在这一点上,易牙堪称典范。他是齐桓公的一个厨师,有一次他听齐桓公身边的人说,大王什么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为了满足齐桓公的这个愿望,易牙竟然回去把自己的儿子给活活地清蒸了,献给齐桓公来品尝。易牙后来果然就因此发达了。我们在鄙视其人格的同时,不得不为其宏大的气魄所折服。现在,我估计舍得花如此大价钱的人不会有了,主要是没有了当时的“市场环境”;但是,这个故事折射出的道理却是很值得玩味的,那些靠巴结人过活的人难道不该从中悟出些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