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读书好时节
作者:还嘴时间:2025-01-18 14:15:55热度:0
导读:翻开日历才知昨天已立秋。秋天来了,令人欢喜的季节。天气一扫以往的炎热,吹着凉凉的风,伴随着零星的小雨,天空阴霾。俨然,秋天脚踏实地的来了。清晨醒来,依靠窗前,静静阅读。正对一片凤凰花,终是长及开放的高
翻开日历才知昨天已立秋。秋天来了,令人欢喜的季节。天气一扫以往的炎热,吹着凉凉的风,伴随着零星的小雨,天空阴霾。俨然,秋天脚踏实地的来了。
清晨醒来,依靠窗前,静静阅读。正对一片凤凰花,终是长及开放的高度,正跃跃欲试在开,不太热烈,略带娇羞,一簇两簇点缀在翠绿的枝头。大只的鸟儿,黑羽中带着白斑,从这一棵树扑腾到另一颗树,又从那棵树飞向高远的天空。
这样的良辰美景,阅读是一种享受。
手里正捧着朱自清的散文集,目光停落在那些历经久远而永不褪色的文字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南来北往,春去冬来,辗转又已是另一个秋天。而炎炎夏日,仿佛如昨,灼热的记忆,还有滚烫的气息。
读朱自清,读出一种婉约,曼妙。柔情似水的文字,细腻极致,似是来自女性手笔。
他写歌声——“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的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他写女人——“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密,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
朱自清的散文清淡却绮丽,循环反复的比喻与通感,声色俱全,极具想象力,耐人寻味!
一、
朱自清最擅长写风景游记。写景,善于把自然与女性之美巧妙糅合,句句珠玑,流露赤字之心,炽烈之情。
单就一篇《温州踪迹·绿》,就足以撩人。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群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曾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一切情语皆情语,这不仅是诗歌的魅力,也是散文的魅力。而朱自清是把散文当成诗歌来写的,联想丰富,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句式整齐。绿,在朱自清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生命,是爱与美的化身,甚至是他心里的爱人、女神,因此对之有如此浓烈的感情。
《温州踪迹·绿》分明是在写“绿”,却像是写给恋人的情书,炽烈缠绵,千回百转。
更有那一经典篇目《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对荷塘的描写,形神兼备,笔触如同刺绣的花针,如此精细,栩栩如生,又如梦似画,瑰丽神奇。
“亭亭”“袅娜”“羞涩”“刚出浴”这哪是在写荷花呢?分明不是写妙曼女子么?而正是有意无意的勾勒,将荷写得诗意盎然,如此摄人心魄!
缓缓的文字下流淌的是细腻的情怀,是微小的幸福,是心灵的依托,是生活全部的甜蜜与梦想。
荷塘,又岂止是“荷香月色好”的荷塘呢?它是一个女性化的世界,飘荡着温柔的气息,如此空灵、柔美。它还只属于一个人的,沉浸其中,犹如投入澄澈如水的女子怀中,倾听到的是喧嚣尘世里唯有的静音,如此静谧,如此芳醇与美好!花好月圆!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一次心灵的出轨,而荷花便是他私密约见的情人。
二、
朱自清还擅长写伦理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质朴的文字,却能触及人心。最打动人心的,除了那篇每每读来让人潸然泪下的回忆父亲的《背影》,就是那一篇写给已逝妻子的《给亡妇》。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
……“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是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在中学任教,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岁奉父母之命与武钟谦结婚,12年的婚姻生活育有六儿女,1928年,妻子病逝,之后,最小的孩子身体过于虚弱也相继夭折,30岁的朱自清陷入亡妻丧子的哀痛中。
武钟谦,旧式女子,传统女性,不识字,生育工具,相夫教子,生活不堪重负,终是过劳成疾,贫病交困,过早夭折。
《给亡妇》,点点滴滴,琐琐碎碎、絮絮叨叨,却沉郁质朴,情真意切,充满自责,融入了男人的自省,读来让人辛酸慨叹!
“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这个苦命女人,心中只有孩子与丈夫,对时代风云、学问知识一无所知,却在逃兵难中不但带了母亲和孩子,还带了一箱箱的书,因为她知道他是爱书的。她有她的想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
倾其所有,就像一台机器不停运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就是旧社会寻常女子短暂而不平的一生。美好的年华,年轻的生命,充沛的体力,短短的时间里终是耗尽,如花凋谢!
《给亡妇》不仅是真情独白,是一种哀思,是悼念,是怀想,更是惭悔录!
写于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