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读的巴金《寒夜》
作者:海埏时间:2025-02-02 15:31:23热度:0
导读:推荐这本书,实在是“憋闷”了很久,自然而然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次偶然逛书市,看到了地摊上一本黑色封皮的书就顺手拿起来看,只看作者就当即决定买下来了。必定是大家,而且看着封皮也是喜欢的那种。买回后就没
推荐这本书,实在是“憋闷”了很久,自然而然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次偶然逛书市,看到了地摊上一本黑色封皮的书就顺手拿起来看,只看作者就当即决定买下来了。必定是大家,而且看着封皮也是喜欢的那种。买回后就没有多管,去忙别的事情了。直到半年后的一天偶然翻到了这书,恰是个冬天又有时间,于是就围坐在火边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我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竟忘记了时间和空间,一气的看了下去。这本小说,实在太吸引人了。
这书名叫《寒夜》,作者是德高望重的巴金先生。这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946年8月开始在《文艺复兴》连载,它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作品反映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八年抗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作家带来太多快乐和喜悦以及对希望的憧憬,他沉重的写了男主人公汪文宣怎样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留下的凄凉。小说最后让女主人公在失去亲人的孤独中真切的感受到:“夜,的确太冷了!”这种个人悲凉命运感与社会喜庆场面的鲜明对照、艺术氛围上弥散的绝望的冷气,都表明了作家对国家和社会的清醒认识。
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它描写的是一个走向崩溃的家,但已经不是封建末世大家庭了,而是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新型家庭模式:一对理想主义者因恋爱而同居,并产生出爱情结晶而形成的三口之家。汪文宣和他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可是,这样一个称得上美满的家庭最终还是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战争、日常生活中的贫困、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使得他们的理想、性格,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扭曲。汪文宣成了一个楚楚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曾树生则凭借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必须不断应付着感情和经济双重压力。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来严重危机,而战争又为它加了一道催命符——汪文宣的母亲为逃避战祸由云南来到了重庆,加入了他们的家庭,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急速升级并复杂化,终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悲剧。尽管这对知识分子夫妻很相爱,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抗衡,他们不得不走向破裂;曾树生随人他去,汪文宣吐血身亡。
这部小说让人称道的是几个主人公。写到了灵魂入微的境地。
先说汪母,首先她不是大家认为的“恶婆婆”形象,她是个善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母亲,但她可恨就可恨在她对儿子的爱上!她越爱儿子,就越不满意媳妇。她看不起媳妇的职业,可又不得不间接地用媳妇赚的钱;她想恢复昔日婆母的权威,而事实又不得不做着“二等老妈”的事情,现实处境让她感到了自己处于下风的痛苦,于是她操起了落后中国人惯用的自卫武器——精神胜利法:“你不过是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无可奈何的老女人只能搬出早在五四时期就被打碎的“旧式婚姻”来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这是一个丧失了原先优厚地位的旧时代人物在现实生活大变动面前软弱、可笑、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的反映。值得回味的是不仅汪母,即便是受到新文化熏陶的汪文宣在经济上、道德上束缚不住曾树生时,他也像他母亲一样,竟怀恋起旧式婚姻来,懊悔自己当初轻易丢掉了这个唯一可以用来对付妻子的武器。这个细节的出现,表明了作家对生活严峻性的思考,他不再像创作《激流三部曲》那样,把反对旧式婚姻制度的斗争看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事实上,“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巴金通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在《寒夜》中表现出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曾树生的形象也是耐人寻味的。作家没有过多的指责她抛弃了重病中的丈夫随人而去,相反,对她给予了许多同情,并认为她找到了一条为争取自己幸福走出家庭束缚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任然在沉重的令人窒息的黑暗中,留下了一线希望的光明!曾树声是个人主义者,她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无法容忍守旧婆母的恶语中伤,甚至无法容忍早熟的儿子的沉默寡言,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的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决绝和感情的折磨。作家同情她啊,这么美丽,美好的一个女性,就要葬身在封建的尾翼里,是多么的于心不忍!作家相当细腻地写出了这一复杂的心里过程,写她在汪文宣与陈经理之前的抉择以及对汪文宣的深厚感情,但最终,她还是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这种行径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至于她所走的那条路是否正确,是否一定会带来幸福,就不在小说表现范围内了。从小说文本看,作家强调了敢于改变生活方式的道路,敢于自主选择,而没有陪同毫无希望的家庭做无谓的牺牲。汪文宣的家庭并不是封建式家庭,因而曾树生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更不同于娜拉出走;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哪怕这本身包含着无穷的辛酸和痛苦。
汪文宣这个人物是既可怜又可气。他可怜在于他得了很重的肺病,他不停的咳嗽,身体上痛苦,而当他看到妻子和银行家的暧昧关系后,又只得“默不作声”,在心里压抑着。可谓精神上痛苦。而当妻子被他母亲无理辱骂的时候,他更多的不是选择来保护一个,而是在心底里站到母亲一边,更试图和母亲一气用封建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约束她!母亲近乎变态的爱被他全盘接受了!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体现了巴金美学理想:无技巧的艺术。《寒夜》完全达到了不资炉冶,自然天成的艺术水平。从小说的第一页起,凄厉的防空警报声把人们带进了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典型环境:战争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喝酒,打架,生病,死亡。。。。。。小公务员汪文宣一家的悲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的,生活艰难造成的婆媳失和,无穷无尽的争吵又导致家庭破裂。作者是把人物都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任由它发展,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的命运根源。整部小说结构上仿佛没有刻意布局,情节发展都是在一系列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的推进,使人读了,不觉得是在读小说,而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