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历史之所以让人唏嘘,让人扼腕,让人惦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不可以重复,但历史可以假想。我们为古人担忧,为历史叹息,为民族悲愤。但是,如果以今人的角度,用历史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历史事件,假定一些
历史之所以让人唏嘘,让人扼腕,让人惦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不可以重复,但历史可以假想。我们为古人担忧,为历史叹息,为民族悲愤。但是,如果以今人的角度,用历史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历史事件,假定一些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我们会发现……
如果没有赵括
讲中国历史我们不得不提长平之战,因为该战役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秦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历史从此从封建时代进入了帝国时代。提到长平之战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廉颇和赵括。一般认为,赵国的失败关键在于赵括的无能,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假设“世无赵括,而廉颇依然为将”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先说谁胜谁负。这要比较分析赵秦两国的总体实力。秦国大举进攻赵国是蓄谋以久的事,而赵国一直处于消极防守的状态,先机尽失。秦国在攻赵之前作了政治军事上的周密部署,先以利诱之韩魏,迫之以威,使两国不敢救赵,在战争中又不断制造和谈假象,使其它诸侯国处于观望,徘徊的心态,赵国也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并在发动长平之战前,秦也占领了赵国的晋东南的大片土地,把赵国逼于长平战场决战,而长平无险可守,秦军却屯兵战场南边的山谷之中,可攻可守,赵国地利失尽。从军力上来看,秦军六十万,以骑兵为主,赵军四十万,以步兵为主。从后勤装备看,秦军的弓矢威振一时,而赵军的胡服骑射也是昨日黄花。最要命的是秦军的六十万大军的供给主要是从占领区获得,而赵军四十万大军的粮草却只能从国内供应。日耗粮草何止万担。且廉颇在长平与秦军相持也历时半年多,国内早已不堪重负,整个国家也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赵国希望速战速决,这也是赵王临阵换将的主要原因。从人才来看。赵国的军事将领除了廉颇,好象没有几个值得一提的,这个时候赵奢。而秦军却人才济济,比如王讫,蒙毅,白起等均是当世之名将。通过以上的分析,谁胜谁负也很显然。就是廉颇继续为将,失败不过是时间问题。看来换将对于廉颇来说倒是不幸中的万幸,至少不用承担败军之将的罪名。
再说郡县制能否建立。就算廉颇能顶住秦国的进攻,甚至灭了秦国,邦国制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因为到了周朝末年,周天子也没有了控制各诸侯的能力。天下大乱也成为定局,诸侯之间的战争不可能停止。弱肉强食的道理在哪个时代都实用。问题是由谁来完成兼并的问题。不管是谁完成了兼并,再实行邦国制也不太可能。谁也不会明知是死路还要往死路上走。当然,也有可能有短见的君主还实行邦国制,但战争也必将重燃,直到打出个郡县制来。可见没有赵括,也要有秦始皇,没有秦始皇也要有赵始皇或齐始皇。有时,一个人的作用在历史面前是十分渺小的。
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
读《史记。项羽本纪》无人不为鸿门宴的惊心动魄而荡气回肠,无人不为项羽的错失良机而扼腕痛惜。因为鸿门宴上的“义释”刘邦,项羽的悲情色彩更加浓重。也让人们更加地为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抱不平。于是,好事者难免多了几分遐想。如果当初项羽杀了刘邦,那才叫痛快。这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英雄不该是末路,流氓才应该送上断头台。刘邦可是公认的大流氓。我们不妨顺着这样的思路说下去。
如果项羽当时果真杀了刘邦,局势将很难控制,项羽甚至会四面楚歌,灭秦大业将成为画饼。以当时的军力对比,刘邦军虽十万,但都是嫡系部队。且刘邦“隆准而龙颜,仁而爱人”部下大多是他的铁杆粉丝,断不会因为刘邦的死而作鸟兽散。如果他们以必死的复仇之心和项羽拼个鱼死网破,项羽将很难收拾局面。项羽军虽四十万,但都是诸侯联军,项羽为人暴虐,诸侯多慑于他的淫威,其实面善心不和。再说刘邦以有功之身被弑,会让天下英雄感到唇亡齿寒,而一些不服项羽的诸侯也会乘机起哄。甚至项羽的内部也会有人乘洪水摸鱼。估计项羽的叔叔项伯这个卑鄙小人就不会老实。这样项羽将置自己与天下人为敌,灭秦大业又且能完成。
就算项羽能收拾局面,最终荡平天下,做成霸主。项羽也无才无德统治天下。那将意味着中国的的第二个战国时代的到来。不过是多添些历史的孤魂冤鬼罢了。先说才。项羽有才,但主要是军事才能,却不是政治才能。打战项羽没问题,治理国家却不行。这从他后来的建国道路可以看出。项羽对秦王朝的灭亡心有余悸,不敢沿用秦王朝的郡县制,而重拾早已过时的邦国制,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又且能不败。再说项羽以武力得天下,恩泽未曾惠及四海,且项羽为人又有失公允,任人为亲,人心不服。邦国制又为人心的躁动和诸侯野心的膨胀提供了合适的环境。这必将导致霸主国疲于奔命地镇压各诸侯的反叛。在这过程中,霸主国除了战争就是结怨。这样的国家能长治久安,那才是怪事。再说德。人们喜欢项羽多于刘邦,是因为项羽有人性,刘邦无人性。刘邦的无人性表现在一次战败逃亡中,为了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蹬下马车。项羽就不会干这样的是,即使四面楚歌时,项羽还和虞姬缠缠绵绵,甚至在兵败身亡时,还为自己的乌骓马找好逃生之路。但这种人性是狭隘的,甚至是自私的。它的对象只是自己亲近的人而非天下人。通读《项羽。本记》我们不难发现项羽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大怒、烹之、坑之、屠城。”这样残暴的君主,怎能不败。也就是说,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杀与不杀刘邦都不会改变天下发展的大势。因为先进的制度总要代替落后的制度。这从后来诸侯纷纷叛楚可以得到证实。
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
这是一个能让所有中国文人兴奋和遐想无限的话题。因为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比较独尊儒术之前和之后的中国思想界的异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前,中国的思想界是一个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师级的人物比比皆是,孔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家家夺目。按这样的势头,中国人的思想将会无限活跃,中国版的“欧洲文艺复兴”将会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不能不使我们这些后人浮想联翩。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两千多年,领袖级的思想家似乎屈指可数。因为统一了思想就是没有了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又且会有超常的创造力。这样看来,中国历史的第一罪人且不是汉武帝。这使我们不能不想,没有汉武帝该多好,没有罢黜百家该多好。
但是,分析历史事件,我们得站在历史人物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