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父亲——黄国初,男,53岁,湖南省湘潭县上马村人。因上腹反复疼痛30年于2007年6月7日入住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既往曾因胆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经历过四次手术。入院时上腹疼痛剧烈、全身黄疸
父亲——黄国初,男,53岁,湖南省湘潭县上马村人。因上腹反复疼痛30年于2007年6月7日入住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既往曾因胆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经历过四次手术。入院时上腹疼痛剧烈、全身黄疸。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有所稳定,腹部疼痛缓解。据其主管医生介绍:“黄国初目前诊断为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由于患者曾经历四次手术,腹内解剖结构已被破坏,虽然暂时疼痛缓解,但仍必须经手术清除肝内胆管结石,而现在患者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只有等待病情稳定后,才能采取手术治疗。”医生坦言黄国初的治疗比较棘手,术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术后是否能康复也是一个问题。保守估计,一切顺利的话,治疗费用也需要3-4万元。但是黄国初家庭经济困难。因长期病痛,已花费医药费近7万元,家中负债累累,无法再承受进一步的治疗费用。黄国初24岁的女儿黄美红在网友的提醒下,网络发帖,“卖身救父”,寻求帮助。当“卖身救父”的求助帖和她的相片现于网络,立即成为各大网站,平面媒体关注的焦点。短短的几天时间,网友留言数万条,各大主流媒体纷至沓来。她自己的手机也因极度忙碌几至瘫痪状态。以下是黄美红“卖身救父”提出的三个不同寻常的代价:
我恳求好心人帮忙,借我四万块,我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1、为您工作三年,只要是正当合法的工作,我什么都愿意干。我愿意签定协议。
2、或者我愿意捐出我身体内的正常器官。
3、或者您提出其它可以作为代价的要求。
为证明事情的真实性,她还将父亲黄国初所住医院病室的电话号码留在了求助帖上。致使大量的求证电话打入病室,使医院正常的医疗护理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敏锐的媒体记者则将黄国初的病房围了个水泄不通。各种报道开始见诸网络和报端,医院也在第一时间内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向外发布,就此事作出积极回应。并且组织相关专家对黄国初的病情进行了会诊,医院领导还作出批示,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黄国初减免医疗费用。
“卖身救父”,网络世界的又一次传奇。通过众多网友的关注,加上抢眼的“卖身”二字。一场新闻的喧嚣由此掀起,一场爱心的接力也开始上演。让人不得不感叹,这是网络的力量!这是爱的力量!但是看众多网友的留言,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人说女儿的孝心足以感动中国;有人说又是一次无聊的为自身出名而以父亲作为噱头的炒作;还有人说像黄国初这样的事情多得很,谁应该来帮助谁;更有甚者口出污言秽语……于是便也让人生出感慨。网络即社会,世间百态均聚如此。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说:“政府部门在干什么?医疗单位在干什么?类似“卖身救父”的事情多了,我们能帮得过来吗?”为此更多的人开始深深疑惑,遇到下一个黄国初,我们该怎么办?中国拥有免费医疗保障的人口不过6%,有一天我们成为黄国初,我们该怎么办?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6。7亿农民。但是相对大病和重病,这样的医疗制度便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它给予农民的帮助。重病在身的黄国初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在网络的呼吁和倡导下,他的病情和经济上困窘引起了网络、传统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一定的帮助,这是让我们欣慰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像黄国初这样急需救助的人恐怕还有成千上万,单纯靠一次次救危扶困的善举,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由网络走入公众视野的“卖身救父”的行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拯救一个重病在身的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生命和减轻他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政府,让我们的整个社会进一步行动起来,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重病大病患者给予特殊的扶助,让社会温暖的阳光播洒到每一个不幸的病人身上。
“卖身救父”的帖子是成功的,但同时也是让人悲伤的。它的成功在于:主观上通过网络的传播效应,形成了一股舆论的压力,使不少素不相识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客观上推动社会,医院对黄国初进行积极的救治,并为他的手术和后续治疗创造了一种最大的可能。然而当我们的社会,医院,网络面临“卖身救父”这样的尴尬,不得不让人感觉到一种悲伤。当我们看到周围有无数个身陷困境而无钱治疗的黄国初时,又有多少人可以幸运如黄国初?“卖身救父”的无奈,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贫困的问题;也不是纯粹的人道主义的问题;当然更不是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而是救济、医疗、保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或不完善的集中体现。
帮助别人一两次不难,经常帮助很难,天天帮助则是难上加难,要帮助所有需要救助的人,实际上比登天还难。面对泱泱大国里的13亿人口,靠网络媒体的推动、靠一两个医院的壮举、靠一些热心网友的资助、我们能帮助得了多少个“卖身救父”的女孩?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系统、有效、机制化地解决几乎无处不在的需要“卖身救父”的现象?
为了帮助农村失学儿童,我们有了“希望工程”。
为了帮助贫苦的母亲,我们有了“幸福工程”。
为了赡养孤寡老人,我们有了“夕阳红工程”。
为了帮助没有医疗保障的群体,我们有了“城市和农村合作医疗”。但是除了合作医疗,我们是否应该推动一个新的人道主义工程——“大病救助工程”?
让我们回顾一下“卖身救父”的历程。从三十年的患病经历到家中一贫如洗,举步维艰;从女儿经网友提醒,网上发帖,“卖身救父”;从广大网友关注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介入;从黄国初所住院治疗的医院和社会开始关注……成千上万的点击、成千上万的跟帖和评论、众多伸出的援助的双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一场爱心的奉献进行得如火如荼。网络里,信息共享的特殊技术和特殊支持功能,网络的自由表达和自由联合,对现实制度的众多繁文缛节的规避,这些都使得“卖身救父”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公众和社会的帮助成为了可能。
也许在每一个网络爱心的背后,我们难免会有许多的困惑。事实的真假、捐款的方式、善款的管理、使用的方式总让人感到有一些担忧,但是每一个网络爱心的故事,因为众多网民的参与总演绎得那么荡气回肠。
“卖身救父”,不是噱头,不是虚伪。是一个24岁女孩对父亲深深的爱,是一个24岁女孩对父亲健康的企盼。“卖身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