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春天“远”乎
作者:能刚能柔时间:2025-02-04 07:49:03热度:0
导读:随着冬至的来临,犹如那股从西伯利亚突如其来的寒冷空气、将阳光灿烂的大地带入雪花飘零的寒冬一样;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受西方金融危机寒流的影响,中国经济亦开始进入“寒冬”季节。寒冬已至
随着冬至的来临,犹如那股从西伯利亚突如其来的寒冷空气、将阳光灿烂的大地带入雪花飘零的寒冬一样;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受西方金融危机寒流的影响,中国经济亦开始进入“寒冬”季节。寒冬已至,中国经济的“春天”将会远乎?
一系列权威数据表明,今年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发电量同比剧降9.6%,创最大月度降幅纪录,也是自2005年2月以来,中国月度发电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这预示着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停工状态。仅10月份广东停产的中小企业数就达8513家,前三季度注销的企业数为2.15万家,以至出现大量民工返乡;中国股市在政府频繁出台“利好”政策强性针的刺激下,自今仍是缓慢爬行在2000点位以下徘徊不前。这一切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寒冬”季节,同时也意味着2009年全球经济将步入衰退时期。金融海啸导致的国际环境的逐渐恶化,已对中国经济产生日趋明显的影响,在工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辐射在迅速蔓延,就象西伯利亚的寒流一样,长驱直入、一扫千里、迅速扩散、波及五洲,导致世界经济严重受挫。全球主要原材料和运输价格大幅跌落,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速大幅下滑。从十一月起,我国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已从6月份16%的增长幅度递滑到11月份的5.4%,至今下滑仍未见底;钢铁、汽车等主要产品产量及发电量几乎都是以两位数的比例下降,这种下降已不再是以增幅下降来反映,而是以绝对值的下降来表示;企业面临的困难不断加剧,订单明显减少,前景一片暗淡;市场购销萎缩,资金严重短缺,部分企业已陷入半停产、停产状态;减薪裁员、民工返乡现象逐渐增多,中国经济的上空已经开始被“寒冬”的阴云所密布。
如果明年春节过后,在开往南方的春运列车上未出现大量蜂涌噪动的民工“回流潮”,这只能说明我国整个经济形势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不是危言耸听,正在向我们逼近的也许又是一场影响中国经济的“特大南方冰灾”和“汶川特大地震”。那我们将看到的是一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倒闭,一些大型企业遭受重创,包括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也会毫不例外的陷入产量下降、利润亏损的窘境。目前,投资增速下滑,投资后劲不足,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减少,这个影响的力度将会显现长远,波击到明年下半年、后年或者将更远一些时候。或许,一个漫长的经济“寒冬”正在等待着我们艰难地去渡过。
目前,中国的经济气候已经到了十分“寒冷”的地步,中央政府正在绞尽脑汁加大投资力度。近期,国务院宣布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就是试图借以阻止经济“寒冬”来临的步伐。但要一揽子计划全部实施到位,直到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还须通过一段时间的消化过程。这种由政府全力挽救经济的政策“暖冬”效应才会显现出来,这一时刻表至少要等到明年下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得如此之快,也是市场意料之中。这从发电量,钢铁等行业的一些数据中,我们已经看到咄咄逼人的“寒气”。目前这种下滑的势头还没有回稳止跌的迹象。由此可见,明年春天的来临,迎接我们的将不会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依旧还会是一个冰冻消融难熬的“倒春寒”。
无论是此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前不久出台的关于金融行业的三十条,以及近日百天内的第五次再度降息,都表明中央政府仍在坚定不移地出台政策,以刺激经济、拉动内需。但是,短期政策所产生的效能,已无法对处于下滑中的经济指标起到提振的作用。反而,已受“寒流”侵袭的中国经济,正在雪上加雨中拖累着国内经济指标的反弹高度。因此,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寒冬”的时刻表,很有可能将会延续到夏季或秋季,整个经济形势上半年会比下半年表现得差强人意。
胡锦涛主席本月12日在辽宁考察时表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明年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针对这一情况,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胡锦涛说:“希望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急求职人员所急,解求职人员所难,努力帮助更多的求职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将保就业这一使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看待。保就业不仅可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是改善民生之举。因为,只有广大老百姓拥有稳定的就业渠道和持续的收入来源,才是扩大社会消费力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战胜经济“寒冬”的有效良方。
当然,无论是中央出台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还是地方政府拟定数十亿的投资计划,都将拉动内需、带动就业。但是,以上投资计划需要逐步实施,需要几年时间,而保就业却是当务之急。因此,目前需要出台一揽子见效快的保就业整套计划,避免社会失业率潮起潮涌。老百姓对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国家能有效提升就业率,即使GDP有所下降也不怕,因为只要有购买力存在,就完全可以凭借消费这股春风,吹暖已经进入“寒冬”的中国经济。
我们还必须看到另一大亮点,那就是国内市场需求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两倍,目前,我国的生活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城市与乡村还存在着巨大差别,我国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望与日俱增。特别是我国几亿农民致富后被唤醒的那种消费冲动表现得异常强烈。所以,尽管中国经济在对外贸易上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但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其经济发展仍然是沿着以内需为主的轨道在运行和前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于经济的增长仍然起到决定作用。而未来,这个市场的可持续性非常高涨,蕴藏的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在迎击这场“寒冬”中,将会形成酝酿中国经济“春天”的阳光雨露。
就总体而言,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平稳发展的走势之中。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资金方面。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20万亿人民币,还有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每年还有超过7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因此,赖以支持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资金保障条件,可以说是相当充裕的。无可置疑,我们应该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