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镇隆石岭。我的家乡。曾经以为最美的四个字,如今看来,也不过沧海一粟。曾在初三时,写过一副老师以为奇,以为志的对子:镇四海德如石无欲刚韧隆八方才似岭有志纵横一奇“镇隆”为稽首,二志“石岭”在胸中。如今,
镇隆石岭。我的家乡。曾经以为最美的四个字,如今看来,也不过沧海一粟。
曾在初三时,写过一副老师以为奇,以为志的对子:
镇四海德如石无欲刚韧
隆八方才似岭有志纵横
一奇“镇隆”为稽首,二志“石岭”在胸中。如今,我依然无法用平仄去诠释一个可缩可延的词——家乡。小学里,只有家的定义,没有乡的诠释;上了初中,懂得家乡是石岭;到了高中,家乡为镇隆;大学了,才知道我们把家乡了解得狭窄。家乡阔了,阔了好,曾经冤家对头的“异乡人”,在异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世界宽了,才知道我们“异乡人”是一家。这冤家对头自然是家庭矛盾了。古人总结的人生三难里,我以为他乡遇的故知虽为债主,可同乡情结却远远比这债结得要深、要浓,这也应是不幸中的大幸。
到底家乡方圆几里?不一而定,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必有一样共通点,维系着这个方圆,叫它圆点。我们走得越远,离圆点也便越远,家乡自然也被放大。在本镇、县、市、省、国上给家乡下的定义都不一样,但当中有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既然如此,家乡可以随着足迹而扩张,我们的心境何为不可以走得更远?历史证明,闭关是要被挨打的。如果我们走得太近,不如让心流淌,让思想飞翔。维系着一个圆点,不断交错,不断重叠,当中也有一种关系,那是包容与被包容。
我常想,为什么会有大家风范和小家子气之分?我以为,大家之所以大家风范,那是因为他站得比普通人要“大家”;而小家子气,他的心迹很少甚至从不离开过肉体。
家乡随足迹。这是一个不断融合,不断被包容的过程。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心灵的跋涉,于是狭窄,于是小家子气。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需要的还是一个共通点,但我又以为这个共通点时刻存在,当然要时刻看到这个点得不停变换位置,需要站到更高的点上。
这个点,究竟什么性质,它更像一个方法论。拿朝核问题来说,大家追求的平衡也是一个点的问题。很多时候,多方依然难以走出“异乡人”这一地域,各自为圆点,这无疑于画地为牢,而制高点一直被忽略着。
家乡与心迹?它们有着天然的联系。都是轨迹衡量。走出去,敞开怀,让足迹带着心一起跋涉。
“看地球那一家子!”肯定是太空上的眼睛“窥视”了地球,那是宇宙上的交谈。
当家成为过去式,成为不常用名词时,我想“家”一定会成为一笔财富。
这。当然,庸人自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