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中读出深沉
作者:阴痞时间:2025-04-18 16:43:53热度:0
导读:《乌金岭的惊天大案》(以下简称大案)是红袖添香文学作品中我关注的最感兴趣的作品之一。《大案》之所以能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它貌似平凡,其实却蕴含着重大的社会内容。刚看题目,我还以为是一部破案小说哩。凭心
《乌金岭的惊天大案》(以下简称大案)是红袖添香文学作品中我关注的最感兴趣的作品之一。《大案》之所以能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它貌似平凡,其实却蕴含着重大的社会内容。刚看题目,我还以为是一部破案小说哩。凭心而论,破案小说是不容易写出新意来的,无论故事多么曲折新奇,便要写出丰满的人物来实在不容易。我就是存着这种心理,一篇一篇看下去的。
《大案》讲述的是一个近年来社会上抄的特别热的矿难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或者看到的煤矿事故不少。大多数人都是了解一下事故的程度,处理结果,民工赔偿情况了事,很少有人再去沉下心来细细研究围绕着矿难,不同层次人物的性格发展。作者太行子是有心人,他在留心各种煤矿事故后,用文学的形式重现了一个村办煤矿的产生和消亡的全过程。这个村办煤矿的发展和毁灭过程,是社会上众多小煤矿矿难事故的高度概括。
文学是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且看典型环境。作者选择了太行老区一个叫乌金岭的小山村,围绕着煤矿的承包、生产、煤场的组建整合、发生矿难、矿难瞒报、举报、事故处理等事件,组织材料进行了创作,笔下的几十号人物便在这样的环境和事件中活动起来。不同身份的人物,在这些事件中表演的都非常充分。村长刚上任,就想把煤矿收回,重新合理地承包出去。因为煤矿在他的心目中,无疑就是村里的“聚宝盆”。其实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前几年,在太行山区的农村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小煤矿,就是一个小康村。”可见小煤矿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干部心目中的位置!村长想合理承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再利用这些资金更好的为村民谋利益。但是社会是复杂的,他在特色承包人选时,顶不住来至上级领导的极力推荐,只能委曲求全,做到承包时集体不吃亏,不再考虑谁更为合适。在这样的背景下,“狐狸”和王小波走到了他的面前。
“狐狸”和王小波作为新一任煤矿的承包人或老板,也不是安分守己的按规则挖挖煤就满足了,他们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为管理和监督存在真空,他们便偷采没有经过审批的9号煤,并不惜牺牲民工的生命。这就是金钱的巨大魔力!
读《大案》,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从小说中,我看到了人们在暴利的煤炭行业人性的扭曲,看到了美好的东西是怎样被金钱吞噬的。为此,我要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作品,使我们在读完作品后心灵接受了一次洗涤。
读小说《大案》,总有一种新奇的感觉。构思巧妙,视角独特。作者以“我”一个大学生村官的角度和视角,写出了一篇内容深刻的文学作品。“我”在作品中,不是万事皆知的神,而是众多人物中的一个。这种写法,在我以前所读的中外文学作品中没有见过,近年来在读贾平凹的获奖小说《秦腔》时首次发现。作者是否读过《秦腔》,是否借鉴了这种方法?我不得而知。不过《秦腔》中的“我”只是一个混世的傻子,《大案》中的“我”,却是一位大学生村官,对世事的感知力就要文明的多。
大凡一部作品,在故事、构思和语言三方面有其一二独特,就能算得上是部好作品。《大案》做到了。“我”作为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对世事的认知还保留着纯真的性格,棱角分明,是非观很清,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我”的这种性格,在二三年的基层工作实践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新村长上任后,“我”和村长去煤矿的路上,面对光秃秃的乌金岭,“我”和老于世故的村长就有不同感受。“我”是站在环境的角度看岭的,村长却是站在经济的角度感受到了岭下的煤炭的价值。这种对比的写法,在通篇都是,也很出效果。再比如,“我”和民工老洛的关系。老洛是位生活在底层的人物,任何一个村官与他永远结不成朋友,“我”却与他心心相印,无话不谈,在他死于矿难中后,又为他撒下同情的眼泪。为何能这样?因为他俩是同龄人,有勾通的语言。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生活在下层的贫苦民工的生活场景,让我们为他流下无数滴同情的眼泪。“我”与姚中常的交往中,在两种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姚中常的性格越发展示的明显。
从《大案》中,我看到“我”是一位内向保守的年轻人,他的性格“静”要多于“动”,这种性格,在工作中表现的就是对村上的任何一件事,都喜欢想个来来回回。村长受上级之托将煤矿承包出去了,心里有苦又难以说出来,“我”却要问个过来过去。对神秘的王小波,“我”艰奇的心理驱使总想揭开他的面纱。同时,“我”又是一位心地纯朴乐于助人的好青年。王小波入狱后,他主动与他勾通,做他的思想工作。主动替独守在家的静静解除忧愁。等等。这种优秀的品格,使他在农村倍受信任,很快与同样也很质朴的农民大众融为一体。“我”的恋爱观和“我”与玲玲恋爱中的表现,也是与现在年轻人的观念和方式不同的。
总之,《大案》的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角度,使我们看到了乌金岭村发展的艰辛,看到了众多质朴的村民在煤矿事故前后的生活场景。
《大案》没有结束,作者仍在勤奋的更新中。但我感觉,作品的主线已经完成,几个重要的人物活动也进入了尾声。因此,我现在谈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问题,也不显得为时尚早。
《大案》作品中总共涉及的人物不少,可作为重要人物的也就七八个人。谈论作品的人物形象问题,我也就围绕这几个人物展开。
一、村长和姚中常
村长和副村长姚中常是乌金岭的村干部,是村民的领导人,应该说也是全村矛盾的中心。姚中常是上任的副村长,这一任,又做了村长的副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任班子干的好不好,与他俩人配合的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农村干部不团结,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够较好看处理利益关系。这涉及到农村干部的素质和性格问题。作品中的这两个农村干部都是很不错的干部,他俩共同的特点是,办事公道,不谋私,这就是他们配合默契的主要原因。还有性格,俗语说,一槽栓不住两头叫驴。农村干部的配备也尊守着性格互补的原则。村长是个厚道人,他在乡农科站工作时,就以厚道出名,他回村里当村长,也不是他活动的结果,而是在乌金岭村老村长下去后,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乡里硬派下去然后才被村民选上的。他不是为利益而来,而是带着一副负担而来。这就决定了他在工作中不会主动地闹不团结,而是会带领班子成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