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首先要阐明的是,当代文学不是垃圾,但为什么鲜有精品出产?我想,缺乏的是培育优良品种的土壤。没人不想满脸高尚相、高唱道德经、欢乐颂,赚着鲜花、掌声还落件道袍穿,可大众浮躁媚俗、精神动乱空泛的年代,文学怎
首先要阐明的是,当代文学不是垃圾,但为什么鲜有精品出产?我想,缺乏的是培育优良品种的土壤。
没人不想满脸高尚相、高唱道德经、欢乐颂,赚着鲜花、掌声还落件道袍穿,可大众浮躁媚俗、精神动乱空泛的年代,文学怎么就能独善其身呢?
在这种情势下如果还一味追求纯文学、思想性,而压根不搭理市场那茬儿,那制造出来的可能不是“垃圾”了,而是“废物”。即便这些东西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之前也是“废物”。即便是自费印出书来也大多只能无奈的自我收藏,放到厕所可能也不会走俏,为嘛?纸太硬。那些说当代文学是垃圾的人,为什么不为这些纯文学作者奔走疾呼一下呢?既然要发出声音,为什么不倡议一下导向呢?
反思应该是从自我反思开始的,当代文学的媚俗性,包括一个普通读者在内,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以我所知的一个作者为例。其曾公开说过要拿诺贝尔奖,就是这样一个心怀鸿志的作者,几部长篇小说的体载从乡村写到了城市,又从城市写到了床上。说句公道话,他真的床上文学写的还真是不咋地。但为什么还硬要上呢?毫无疑问,被逼上去的!
而逼着纯文学作者纷纷下三路写作的原因是什么?正是大众的喜好与媚俗倾向。
一、歌舞升平的时代,可能出产义愤填膺的文人、很多厚重深沉的作品吗?
穷则思变,逸则思淫。如果现在有狂人吃饱了、喝得了、泡完澡了,还像被白色恐怖吓毛了似的奔出来彷徨呐喊,那只能给其下个定义——神经病。
日前有洋学者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洋人有这观点并不稀奇,喜好面包那口的人就算在山东呆上十年,也顶多会习惯而不会喜欢上馒头。但那些国产的黑猫、白猫也称当代文学是垃圾的咱就理解不了了。
同样作为大众精神文化产品的电影不断的触发潜规则,歌坛连超女带PK,人人都知道拿点隐私出来说事儿了。文学因时代而生,到处充刺着浮躁与欲望的年代,凭什么要求文学独自清高?
自己都在追逐着恶俗的目标、媚众的欲望,还口口声声说文学是垃圾。有没有自己琢磨过,要是真有一本纯文学读书和一本通俗小说摆在眼前,你会选哪个呢?要是真有那为文学患得患失的心思,就别光在那儿叫唤了,掏个万把千的出来,给那些在杂志上出了篇小稿、稿费只够吃顿羊肉串,家里积压了上百万字的库存作品却还在埋头奋笔的纯文学作者解决解决实际问题吧,这来的比什么都高尚、光荣。
一说到当代文学,动不动就有人拿鲁迅出来说事儿。当代不会产生第二个鲁迅,不是没有文学造旨及他之人,而是没有那个时代大背景。
在白色恐怖下呐喊那是一种反抗,那没有白恐怖的时候呐喊不成了癫痫了吗?没有杨杏佛之死去勾起极度悲伤、没有祥林姨让人去怜其不幸、怒其不争,情绪由何发来?祥林嫂在那个年代让人怜悯,恐怕在眼下会遭人鄙夷的面儿大吧,搞不好还会扔一句:“令人生厌、絮絮叨叨的婆娘,能活就不活,不能活死去!”
二、眼下的畅销文学、火爆一时的作者也应该在作品的思想性上多下功夫,不然多年后人们汇总以往的文学典藏时,基本就没现在这拨人什么事儿了。
先不以出生年代来把作者人为的划分为70’S、80’S等等,总之就是眼下这群玩着小霸王游戏机、喝着纯牛奶、玩着动感地带长大的一群人。10年、20年后,这代人的作品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力量,到那个时候,会不会
出现一个有深度文学作品的断层呢?
三、欲望极度膨胀时代过后,必然迎来一个人们开始沉淀反思的时代,那将是一个纯文学复兴的时代。
这个欲望极度膨胀的时代会持续多久不得而知,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或者更久。但在经历了精神的动乱之后,人们必然会静下心来思考那个曾经疯狂过的年代。总结时代文学特征,静心开始做学问,那将是一个纯文学百花齐放的时代。
文学复兴不是搞出来的,而历史情节发展所至。
四、当代文学缺乏的不是呐喊的声音,而是时代的声音。
传呼机遍地响的年代刘震云没写个《传呼机》出来,如果写了,估计也准能火得要命。
火的理由是什么?里面传达的是一种时代的声音。为什么好多男人恐于与妻子一起看《手机》?因为它直逼人心,真实的近乎于残酷。多年前同样红极一时的《大腕》,也是同样的原理。
现在也有人想吼,但好像一直有一口痰噎在嗓子眼儿。
好多人喜欢看《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但对于慕容雪村的作品,个人认为《伊甸樱桃》的文学价值绝对要高于前者。“伊甸”一书更加赤裸裸地把人性的私欲与贪念剥了出来,曝于市井。包括慕容雪村近期还未完工的新作,都是在以一种极度写实的手法在展示某些人、某一群人、某一代人。
有的人想吼,但目前还处在“陈述”的阶段,至于为什么没喊出来,可能是少一片金嗓子喉宝吧。
五、作者应该引导大众还是迎合大众?是什么造成了同一类型作品的过剩?
迎合还是引导?这是个问题。一个人、二个人弄不明白,也掰扯不清,现在的文学门槛儿这么低,值得每个人思考。
但事实情况在那儿摆着呢,一味迎合大众的结果就是同一类型作品过剩,中国人爱凑热闹的劣根性表露无遗,造成作品积压。这事儿往小了说,是浪费了个人的感情和精力,往大了说,绝对是一种社会劳动的浪费。
《草样年华》走俏的时候,还没有多少这样的、那样的年华来笔触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那个青春时段,现在就算是你把狗尾巴草都写开花了,也不会超越当年的草样。
那段年华勾起人们对那个花季无限遐想的时候,青春纯得还算透明。现在的大学生还有几个为青春与爱情思考费神的呢?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坦言不只有一个性伴侣了,你那儿还这样年华、那样年华呢,山炮不山炮?
那位德国学者还说什么“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常听到NBA的球员纷纷称赞别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你见过有几个国产人类这么心里毫无介蒂的称赞同类来着?
虽然自古文人相轻,但我想真正心存高远的人才能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看事情、做学问。这种心胸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历史的生命力。
当代文学肯定不是垃圾,但可能是没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