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与亲仁
作者:由子时间:2025-03-20 19:57:05热度:0
导读:在孔子的伦理体系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什么是仁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仁的首要内容是“爱人”。孔子从“仁”出发,由“爱亲”而推及“爱人”,由“爱人”而推及“泛爱
在孔子的伦理体系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什么是仁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仁的首要内容是“爱人”。
孔子从“仁”出发,由“爱亲”而推及“爱人”,由“爱人”而推及“泛爱众”。“泛爱众”,是什么呢?就是要广泛地爱护众人。孔子这种博爱的思想,已超越了此前中国伦理思想中属于血缘关系的“爱亲”思想。这种超越自私心理超越血缘关系,而提倡广施“仁爱”的思想,无论是在中国的伦理思想上,还是在整个世界的思想发展史上,都标志着人类道德文明的重大进步。
显而易见,孔子的“爱人”并非专指“爱奴隶主贵族”,而是泛指“爱自己以外的人”,可以是贵族,也可是平民,甚至可以是奴隶。一次,马厩失火,孔子得悉,立即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的这一思想和举动,受到许多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惊世之言”,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基督教《圣经?新约》中提出的“你想人家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中所包含的“仁慈”思想进行比较,两者都蕴含人类共同的“仁爱”思想,但孔子的“仁爱”思想比基督教的“仁慈”思想,具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仁爱”精神。正是这种博大深广的“仁爱”精神,使孔子的伦理思想更具有全人类的普遍价值。
我们批判封建礼教,曾经也批“‘仁’者吃人”。但并不是全盘否定“礼教”,更不是批“仁爱”思想。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岂能不讲礼?批判封建礼教是为了扬弃,是为了批判地发扬,是为了更好地建立现代文明之“礼”!“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也是全人类的价值观,岂可随意丢弃?我们批判的是假仁假义,批判借假仁假义搞“伪善”。孔子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人们十分厌恶“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十分鄙视“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更仇视那些包藏祸心扰乱人们精神世界的欺世盗名之流。就是因为我们的正义还在,“爱人”的精神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应该排斥孔子的“仁爱”的思想。
“爱人”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
有文章在介绍人类社会的产生时指出:人类诞生在这个大地上,作为宇宙中特殊的一员,人类从自然界中摄取物质营养,采用的是一种能动的方式,不但直接摄取自然界中的现成物质,而且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物质原料,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式物质,由此就形成了他的独特属性,这就是思维与精神。这种能动的方式即是劳动,劳动产生智慧并推动智慧的发展,由于劳动的需要而构成人类社会,社会的存在引发出社会意识。人类既然有了思想情感和精神,就想了解生存着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并由主观走向了客观。他要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寻求生存的方法。由此,人类的存在便不再是自然的了,这其中有了主观因素的支配,由自然而然地活着,变成了为了逃避危险而活着,为了求得安全而活着。由于人类的发展,人们不可能一开始就了解所生存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神奇性,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这一步的迈出,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小邦国乃至大邦国。而国家组织的建立,则是人们共同的需要。因此,国家的发展壮大,则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
笔者以为,文章的观点独到而精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孟子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说明人与生俱来是具有“恐惧”和“怜悯”之心的。人或许没有了‘爱’,因“恐惧”而痛苦万分,就活不下去。所以我们需要人爱,我们也必须去“爱人”。孟子甚至鲜明地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或者,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已使人类具有了“爱人之心”的“基因”。
前苏联科学家,曾经做过有关人体感应的试验。在试验者的头部插上监测脑电的电极,让其中一人立于楼顶,其他试验者站立于相隔数十米远的楼台上,观察楼顶上试验者坠楼时的情景。实验结果表明,观察者的脑电变化情形与坠楼者的脑电变化情形相同。这就证明了人体具有感应的现象。这种感应现象,应该来自于人的大脑,来自于人的“怵惕恻隐之心”,即“有不忍人之心”。最近也有科学家,组织试验者观看刀片扎手的过程。结果有一部分观看者,其相应部位甚至有刀扎的疼痛感。即使没有疼痛感的试验者,电波显示的结果也与被扎者情形相同。这或许能够证明,人具有“有不忍人之心”的“基因”,“爱人”或已是人的一个基本特征。(窃以为,其他动物或也有“不忍之心”的吧?这还有待于今后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可见,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具有一定客观事实和依据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孔子不仅提出了“爱人”的思想,还指出了实践“爱人”的具体方法。使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忠恕”是孔子实行“爱人”的重要方法。他的学生曾参在解说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忠恕”是孔子对“爱人”思想的重要阐发。所谓“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质是通过忠于“他人”实行“爱人”的目的,并非后来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下的“忠君”。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别人的宽容与谅解。
显然,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人心相通,人欲相近,人格平等,以及人与人要将心比心这样朴素而重要的思想基础上的。是通过“忠恕”来实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和友爱,以实现“爱人”的目的。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