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这句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的。爱在英文中是love。这是小学生都认识的,也是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条。在生物心理学里,将“爱”的简单定义为:是一种发自于生物内心的情感。通
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这句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的。
爱在英文中是love。这是小学生都认识的,也是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条。
在生物心理学里,将“爱”的简单定义为:是一种发自于生物内心的情感。通常多见于人或动物。
“爱”这个字在中文里有着许多解释,由某种事物给予人满足(如“我爱吃这些食物”)至为了爱某些东西而愿意死(如爱国心、对偶结合)。其可以用来形容爱慕的强烈情感、情绪或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际间的爱。可能因为其为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美学中永恒的主题。爱有时亦会被形容为强迫症。
爱最佳的定义可能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神),使其整体得到快乐。简而言之,爱即主动使整体得到快乐。(ThomasJayOord)。
爱可以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认为是人性的特质,换言之,爱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虽然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一个普世的“爱”的定义难以道明,但并非不可能成立(沙皮亚-沃尔福假设)。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爱本质上为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言语。
爱也可以后天培养,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爱的情结,教育我们的后代,爱祖国,爱人民。
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仁之发也。从心旡声。又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又【孝经·谏诤章疏】爱者,奉上之通称。又【諡法】啬於赐与曰爱。 又姓。宋刺史爱申。又叶乌胃切,音秽。【诗·小雅】心乎爱矣,遐不谓矣。【楚辞·九章】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袁宏·名臣赞】沧海横流,玉石同碎。达人兼善,废已存爱。【谢瞻·答灵运诗】寻涂涂旣睽,卽理理已对。丝路有恒悲,矧乃所在爱。
这解释无非是告诉我们:仁是爱的根本。凡亲情、友情、恩情、怜悯、宠爱、仰慕……无不是爱。至于忠、孝、悌、义更应是爱,屈原【楚辞·九章】中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袁宏·名臣赞】中也无不表现臣子的耿耿忠心,展示人类爱的美好情感。【谢瞻·答灵运诗】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情随景迁,无不显爱。
至于就爱的教育而言:智力商数IQ、情绪商数EQ、财务商数FQ、逆境商数AQ、可经人指导而改善,爱情商数也是。可惜家长也甚少学校教育子女正确面对处理爱情或约会的态度,任子女临时或事后从朋辈传媒中求救。
近十年开始有人著书指导改善爱情商数。如指引恋爱约会时要查清配合度及各式潜在问题;正确进度、正确态度、攻略法等等。
也有半教育半娱乐的以电脑游戏方式的追求游戏。有些爱情智商低的人一失去爱情(失恋)就求死或伤害他人。若人生分配时间精力在各项事情上,就能减少悲剧发生,并有助爱情,例如:个人仪容、健康知识、智慧事业娱乐、嗜好爱情、伴侣、亲人、静思反省、贡献社会、信念、信仰、宗教。
就文化观点来说:爱应该是奉献。
由于国别的不同,各国的文化差异,这里就中国和日本两国对于爱的理解稍作比较。
现代汉语与中华文化里,少数的词汇被用作描绘爱的慨念:
“爱”这个字可用作动词,如“我爱你”,或名词,如“爱情”;“恋”这个字并不会作单词用,通常会与其他字组合,如“谈恋爱”、“恋人”或“同性恋”;“情”这个字通常解作感觉或情绪,通常指代为爱,而其可与其他字组合为相爱的意思,如“爱情”、“情人”。
中国各家对“爱”的理解又各有差异:
在儒家学说里,恋是纯爱之意。恋为所有人追求的东西,为道德生活的反映,儒家多用“仁”来表达对人之爱,是一种摒弃私欲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为“孝”,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兄弟姊妹之间的爱为“悌”。
而墨子则发展出与儒家的恋概念相对的爱的概念。爱在墨家学说里为兼爱之意,即爱无等差,对众生皆持对等的爱。浪费与攻伐对爱则不利。虽然墨子的想法亦有一定影响力,但儒家的恋仍是大部份中国人对爱的慨念。
感情指两人之间的感觉。两人会以建立良好感情来表达对对方的爱,如互相帮助。而且可以对万物存有感情,不只限于人。
缘份是指两人间命运的关连。俗语说:有缘千里能相聚,无缘对面不相逢。
早恋是在当代中国常用的概念,指的是少年、童年时发生的“爱情”或者对某异性人“感兴趣”或“痴情”。早恋包括少年“男女朋友”以及儿童的早恋感觉(跟英文的“crush”这概念有一点关系)。这概念表示当代中国文化、社会上的普通观点,就是未成年人由于学习的压力,不应该谈恋爱,否则对他们前途和出息可能有坏处。很重要一种原因是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极大竞争性。报纸和别的媒体也报导早恋这现象对学生的危险与家长的担心。
在日本佛教里,爱意味着关怀、热情与基本渴望。其可发展为自私或无私与教化两方面。
“甘え”在日语里指撒娇,是日本人抚养子女的文化。日本母亲通常会紧抱与纵容其子女,其子女则会通由依赖与孝顺来回报其母亲。部份社会学家(最著名的为土居健郎)认为日本人在长大后的社交手法很大程度建基于童年时对母亲撒娇的手法。
在日语语言学里,最常见与爱相关的两个字为爱与恋。通常非浪漫之爱均以前者表示,而浪漫之爱则以后者表示。父母之爱则称为“亲の爱”,而与人相恋则称为恋する。当然亦有特例,爱人此词解为相爱之人并暗示为非法的关系,通常表示为婚外情,反之恋人则有男朋友、女朋友或伴侣的含意。
在每天的交谈里,爱与恋却较少用到,反之以“爱している”或“恋している”来表示我爱你的人较多,例如日本人会说“好きです”来表示我喜欢你。“好き”解为喜好,亦可以用作表示对食物、音乐或其他事件的爱好,就如“寿司が好きです”解为喜欢寿司,其暗示爱,但没有淡化其情感。
这里只涉及中日两个相邻国家对爱的一些区别,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互为影响,还有相似之处。如果就东西方来论,这差别太大,本文不可能一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