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杂谈系列——法国电影
作者:高绛时间:2025-02-06 04:03:07热度:0
导读:我很多时候都在考虑,电影到底是一门艺术还只是一个用来娱乐的工具,矛盾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就好比美术,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娱乐的工具;书法也是、建筑也是、音乐也是、文学亦然。生活其
我很多时候都在考虑,电影到底是一门艺术还只是一个用来娱乐的工具,矛盾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就好比美术,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娱乐的工具;书法也是、建筑也是、音乐也是、文学亦然。生活其实不就是一场自我娱乐吗,只不过随便娱乐和认真娱乐的区别而已。但是无论是什么,简单的娱乐也好,上升到高一层次的艺术也好,他们的原始目的都是为了记录生活,并为生活添加色彩。
电影作为一个影像的手段,其原始目的也是记录生活:从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到《水浇园丁》,再到《出港的船》等等,电影这个记录的工具就开始了它独有的使命任务。《火车进站》第一次在镜头上体现了纵深的感觉;《水浇园丁》则第一次开始在镜头前去记录一个故事性质的事件;《出港的船》除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之外,第一次在照片以外的镜头上运用黄金分割率构图。发展到梅里爱的手里便进一步成了科幻、神话、梦想和滑稽的故事。停机再拍、纵深移动、曝光镜头,用“重新安排”的方法再现历史的新闻纪录片《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都出自梅里爱之手。这一切推动着简单记录手段的摄影变为电影的可能,从而历史上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得来福斯案件》就这样诞生了。像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诞生了电影一样,这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我们去记住;也只有记住这些,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看清现在电影的发展。
在我的心理,电影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明明爱迪生可以是电影的发明人,但当时他考虑到,如果同时给很多人放映电影,就等于扼杀了一只下金蛋的鸡,会大大地减少他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于是在狄克逊的协助下,他只发明了一个口径2.5毫米的透镜,每次也只允许一个人观看。不可想象,如果爱迪生看到今天的电影业会作何感受。同时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是发明权落到了卢米埃尔兄弟手里。这正印证了一句中国的古话“心有多宽,路就有多远。”
法国虽然是电影的发源地,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却并不是电影发展最快的国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凭借其电影院数量世界第一的优势,一直占据着电影业巨头的头把交椅直至现在。但法国电影的发展,在电影整个发展史上是不容被忽视的——印象派、先锋派、诗意现实主义、新浪潮甚至左岸派,至今都对电影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印象派对造型美的追求,通过新奇的视觉享受和新颖的拍摄手法,以及用背景风景对人物的反衬刻画,为我们创造了默片时代最经典也是最成熟的作品《黄金国》,和那最富创造性的作品《车轮》等等。只是这一切都随着德吕克的去世而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先锋派的纯电影、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对于纯电影,我认为用一部电影就可以说明它的所有特点,就是费南?莱谢尔的《机械舞蹈》,这部电影通过独立画面的快速组接,物体机械的快节奏运动,形成了一种机械舞蹈的造型效果。而达达就更容易说明了,我个人理解,只要是怎么理解都无法理解又哪里都没有办法归类的,就可以说是达达,这从达达两个词来源于儿童学语时的一个叠音也可以看出来。雷内?克莱尔的《幕间休息》是其代表作——一种对道德、宗教、政治、传统及其艺术规范的破坏与颠覆,其本质无疑是寻找一种彻底的自由方式。但是彻底的自由方式又是什么呢?当一切秩序都不复存在,世界是不是又恢复到了原点?而这个世界从一开始生成的时候就已经都有着自己的既有的秩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年的四季轮换,潮起潮落,月晴圆缺。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种探讨虽然不会有什么最终的结果,但是作为人类对自我个体的思考,更或是对整个人类整体的思考都是有好处的。虽然说先锋派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是我个人感觉超现实主义影片体现这种弗洛伊德的精神仿佛更强烈一些。例如: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以及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
诗意现实主义和新浪潮虽然都是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但是新浪潮还杂揉着弗洛伊德的一些概念。我国电影《小城之春》富有浓厚的诗意味道;而对于王家卫而言,他的前期电影充分的展示着新浪潮的味道——把没有因果关系的时间串联在一起,追求纪实风格的同时展现人物的是一种“生活流”的状态,例如:《旺角卡门》、《阿飞正传》;但是逐渐往后这种界限仿佛也越变得模糊,例如:《重庆森林》,甚至《春光咋泄》;而到《东邪西毒》、《2046》,“左岸派”那种侧重人物的内心表现,特别是瞬间的意识流就完全凸显出来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仔细的看,仿佛可以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分出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区别。细说起新浪潮,就不能不提“新浪潮之父”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后期新浪潮的很多导演都受到他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诗意现实主义则是由于法国严峻的社会环境所迫,让电影人不得不关注冷酷的现实和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富有人情味道的镜头语言和细节对内心的展现,在这一阶段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里都有充分的体现。让?维果的《操行零分》、让?雷诺阿的《幻灭》和《游戏规则》就是典型力作。对于观看诗意现实主义和新浪潮作品,我们要关注长镜头、景深镜头,因为他们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就好比我们欣赏印象派的画作时,不能拘泥于具体的线条,而要注重色彩在画布上的运用一样。当我们了解到一门艺术的欣赏角度时,我们将会领略到更多的魅力。
再说起左岸派(我可以说即是玛格丽特?杜拉的书迷也是其影迷),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左岸派里可以说是杂揉并进,就好像它所有故事里那种记忆与遗忘的关系一般,即决裂又暧昧。《广岛之恋》、《长离别》、《雾与夜》、《情人》,包括导演吕克?贝松,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和导演。也正是这一切奠定了左岸派在电影历史上的地位。
虽然在后来的电影发展进程中,美国逐渐取代了法国,但是那只是经济上的一种占领,从电影艺术角度出发,在我心里,法国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下面是我个人对于一些法国电影资料的小小总结,仅供参考:
卢米埃尔兄弟是“世界电影之父”;
梅里爱是故事片的“先驱与奠基人”;
印象派代表作品:德吕克《黄金国》——法国默片完全成熟的时期
岗斯《车轮》——最富创造性
《拿破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