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里的迷蒙
作者:下迁时间:2025-05-14 23:46:15热度:0
导读:一这样的语调,这样的口吻,出自于一个男人的手笔,读来总让人心里充斥着深深的怅惘,夹杂着透不过气来的压抑与窒息,似乎快要休克了,又似乎是即将离世的那一刻,那一缕无法舒缓的气息。惊、惧、怯畏,没有一个词语
一
这样的语调,这样的口吻,出自于一个男人的手笔,读来总让人心里充斥着深深的怅惘,夹杂着透不过气来的压抑与窒息,似乎快要休克了,又似乎是即将离世的那一刻,那一缕无法舒缓的气息。惊、惧、怯畏,没有一个词语能把那种感觉全部承载。于是,我选择了逃逸、隐逸、清逸、飘逸,让一颗心重新在阳光下张开了羽翼。原来,我们只是害怕那种真实坦然的赤裸相对,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会让心生无端地,莫名地悸动和阵痛。人性的脆弱如此,世俗永不可及。
一个文人,一个有着对周围世界比别人更敏感,更敏锐,更敏捷的人,却对这个世界有着比别人更多的挫败和无助,除了性格因素,也许对世界及人生的许多认知不无干系。文人的甘苦自古就有“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后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是文人对于未来理想在思想行为上的一种执著与变迁。在这种执著变迁的背后,充满和充斥着深深的无奈与血泪悲欢,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这种“一举成名”的概率指数,何等轻薄和微薄,对于大多数的文人而言,永远如天上的彩虹,可望而终不可及。
二
成才与入仕,其实永不可等同,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一些观念的桎梏又束缚着文人的思想与行为,在生活与生存之间,终难抉择,永难两全。“毛遂自荐、唯贤任用、外举不避优、内举不避子”都需要枢纽,需要支点,需要一个交点。晏子使楚,难道仅仅是胆识与策略,学识与机智?还需要忘我,这种忘我,有时首当其冲却是指生命。试想,一个随时准备忘记生命和奉献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一个人兴趣的投注点会是决定感情的重要因素。忧郁、低沉、波澜不惊,是郁达夫散文的笔调和主流。繁华喧嚣中渴望宁静,宁静独处又觉得被遗弃。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消极、伤感、悲凄、冷清,对于人性的熟知,人情的练达,却非清洁高傲所及。苦闷、无聊是一种遗传的疾病,不知始于何时,不知伊于何底,更不知是否仅限于中国的民族?与艺术携手的愉悦,是一只惊鸿,是一个回眸,同时也是一种底蕴的内在延伸。如仅限于本身,那么就会流于一种世俗和肤浅,因为再轻薄的词语都抵不上真情实感。悲愤与迷茫之于正义与善良,有如疾病中的流感,如果自身免疫力不强,是很容易被传染上的,无关天气,更无关心情。郁达夫是消沉的,他的消沉是对国家对社会之当下与前景的堪忧,却又深感无助无力,甚至以另一种消沉来迎合国家社会的靡灭,日益弥毁。凄切的孤单,其实是身心的飘浮无着,在这种飘浮中,思绪就会呈迷乱迷蒙遗失状态。玩味孤单的人,会成就自己;沉浸孤单的人,会毁灭自己。之于理想,或于艺术,百年不变,千年雷同。孤单,原是孕育一切生命起因的祖藉。读来令人不免心生无端讶导、诧异,而又无法有异议,想想确是如此。
三
任何时代潮流里的先锋,都有各自的风格与特色。而文字是里程碑,是指南针,是号角,是泰山顶上一棵松,骄傲挺立,仰天自豪。如果不能紧贴时代,不能适应大气候;如果只是紧囚在自我的方寸之地,就注定要淹没在时代的潮流里,永不再见天颜。这是个人的误区,也是文字的误区,更是时代的悲曲,我不认同,更不赞同。
在历史的转换与过渡时期,国家与民族的存亡之际,个人的悲欢相较于此,不堪轻薄,不能冲锋陷阵于疆场,文人自有自己的武器——文字。纵观古今中外,文坛多少奇葩,在历史的车轮与岁月潮汐的双重检验下,幸存几何?耳熟能详者,言传身教者,座右铭,名言警句,除非列入教育大纲,否则早已束之高阁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都只是大话题,却依然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天空看到作者的心志,如天上的星辰,耀眼光明。“人非草木,熟能无情”,然这情绝非儿女之情,更非缠绵之情,这种情感和情怀已超越了世俗。
我们看前人的作品,都希望对自己有所借鉴与提升,都希望它们是健康向上积极上进的,或者说是一分为二去理解,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更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让一些传统的真善美,一些不为人注视却是人生之所必须的因素通过文字得以传承,这是一条充满迷茫和艰辛的路,更是一条风雨相伴的漫漫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