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一辆无法预知能否到站动车
作者:五丑时间:2025-03-20 18:52:54热度:0
导读:坐在电脑前进行新课程远程培训时,突然觉得新课改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真切而又实在。我不怀疑课改也不抗拒课改,甚至是殷切期望课改并冲动着想当一回课改的急先锋。因为教育的现状的却让人觉得有点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坐在电脑前进行新课程远程培训时,突然觉得新课改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真切而又实在。我不怀疑课改也不抗拒课改,甚至是殷切期望课改并冲动着想当一回课改的急先锋。因为教育的现状的却让人觉得有点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看着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一台台冷冰冰的考试机器时,我真想呐喊:救救孩子!这并非自我炫耀,只为一己之私。我的孩子5岁了,我不想看着他六岁入学就失去所以的快乐和童真。
但听了两天专家的讲座,迷茫的我不但没有茅塞顿开,反而更是一头雾水,真是不知所措了。突然想起在一档谈话节目里看到一位大家关于改革的谈话,记下了印象比较深的几句。为什么要改革,是因为不够成熟,所以要改。怎样改呢?改掉那些不合理,阻碍进步的东西,合理的应该坚持。改革到底好不好?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必须改的须稳妥,有效。改来改去就是失败。
任何事物都在寻求做出改变,变则通,通则活,活则不断进步。但这种改变必须是建立在不断进步的基础之上,每一次改变都会有很大的进步,都会有很大的成效。这样的改变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进行“改”的着眼点应放在“进”上,如果进行改革不能达到进步的目的,还有改的必要吗?那位大家同时还谈到,一个公司也好,一个行业也好,大到一个国家,稳定应是第一位的。不应动辄就喊什么“改革”。如果一个公司将不断改革放在第一位,说明这个公司还不够成熟。如果是一个机制完备,运转良好的公司,为什么要改革呢?照章办事就好了。
如果是“改来改去”,那就不是进步而是灾难了。比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改革。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所学校,都可以奢谈改革,都可以进行改革试验。岂不知这改革绝非儿戏,也不是某个人,某所学校的表演秀,更不能演变成用来邀功请赏的工具。如果把改革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时尚,那就很可笑,甚至是很危险的了。
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历久弥新,是因为有优良的承传和激情的创新。承传的根本,创新是生机,没有承传,创新就无从说起。
从孔子设坛讲学,到朱熹的岳麓书院,从最初的“八股”应试到“五四”的引进“西学”。这一路走来,如同将诗经的辗转悱恻激昂成“建安”的巍巍风骨,然后,走进唐代那森严的宫廷整饬成循规蹈矩的律诗范句。这整齐划一的格律诗又被宋朝的烟雨浸润,变短,拉长,婉约而浪漫,典雅而灵活。蒙古人更是裹挟着凛冽的高原风,踏碎了一池明月,一帘幽梦,在典雅的宋词中注入清新的山野气息,叫它广播于山间田野……而我们现在可以更加自由地挥洒思绪,驰骋想象。你看,教学也好,文化也罢,穿越几千年的风雨,一直都在进步,都在发展。但那条鲜红的血脉却异常清晰。
改革需要良好的继承,更需要丰厚的底蕴。眼下那些高喊教学改革的人,眼中没有继承,更谈不上什么丰厚的文化,专业知识底蕴,有的就是急功近利,无所畏惧。“急功”是显然的,“近利”有时还是奢望,因为很多的时候都是无功而返。而那“无所畏惧”却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个性鲜明,且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学生。施教者也是学识,经验,风格特点毫不相同的教师。硬性规定他们必须怎样教,必须如何学,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用统一的模式去教授个性鲜明的学生,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风格迥异的教师,这样整齐划一的做法真得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吗?真得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吗?真的是我们教育教学所盼望的改革吗?教学过程不是标准的流水作业,学生也不是标准的零部件,为什么不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偏要搞什么千篇一律,固定模式呢?
几十年来,教育上的改革就未曾停止过。否定了,再改革;改革了,又否定。改来改去,反反复复,教育质量徘徊不前,教师无所适从。既不想回归传统,又无法找到一条可以摈弃传统的道路。教师无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的教育如同现今社会一样的浮躁,功利。眼前之计也是权宜,更不要说什么百年大计了。
尊重传统,从传统寻找希望,也许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
又想起了发生在这个夏天的723动车追尾惨剧,高铁的大跃进成了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而眼下的教育改革就像一辆动车,在人为的理想状态下高速疾驰,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断电,什么时候会遭雷击,什么时候会停运,是么时候会追尾,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是否能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