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古人云:食,色性也。食有多境,一如色有诸相,无法则无相,法之所成,相之所系也。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食的文化,注重饮食的人多了,也便有了食的文化,食的体系。其实,食中的天地,早已与芸芸众生相联系,有三种境界
古人云:食,色性也。食有多境,一如色有诸相,无法则无相,法之所成,相之所系也。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食的文化,注重饮食的人多了,也便有了食的文化,食的体系。
其实,食中的天地,早已与芸芸众生相联系,有三种境界几乎贯穿人世的始终。
第一种境界,食肉。此境谁都无法摆脱,无论是动物之血肉还是植物蔬菜之果肉,都是我们食之根本,生命依托之所在。纵使那口口声声念着“不食国土”的伯夷与叔齐,也得为生活之所迫而采薇于山野。
第二种境界,吮骨。此境亦是人人可达之境,只是方式目的各有不同。有人从食之残渣中吮出了精华,而有人则吮出了庸俗和贪欲。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苏轼从笋竹之美味中品出了竹之清正刚直,愿与其相伴而居。而现代的人则从美味中品出商机,于是大肆取笋于山林,取竹于山林,无穷贪欲如恶魔之手伸向山林,将绿野拨去外衣,只余层层贫瘠的土。同样是食却有了不同的意味。
第三种境界则是大智慧之境,非有大智者不可为之。吸髓,既要讲究方法之巧妙与否,又须讲究吸取的是精华还是糟粕。
粤菜之鲜举国闻名,不少名菜更是如雨后春笋,一夜遍地生,于是人们纷纷看齐,争相仿冒,那些自以为吸取到了精华的人,却在非典肆虐,果子狸大禁的风波中尝到了苦果。食之鲜,不仅讲究色香味,更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在。可其中的对错曲直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吸髓之人,古今皆有,曹操巧妙地将鸡肋之味与城之重要性相比较,品出了食之主次优劣,池莉在小说中自创一道菜,“鸭脖子就酒,越喝越有”,竟直取食之取材中暗合的一大特色:化腐朽为神奇。他们食出了食之魂。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当《诗经》中的女子悲伤地以此诉苦时,食之文化意蕴就已深藏于人们的心中。不用说黍离之悲是如何的实在,不用说满汉全席在文化交流中起了多大的作用,若无食之文化,一切都将不存。食之文化就像是诸人头上一块天,看似无物却意蕴深藏,它是深藏于历史,深藏于人之本性的。
食与生活相互依存,亦与人性难解难分。
人须以生活为根本,以人性为依存。
食由此恰以这种微妙特殊的关系,成了百姓的天。而这片天空下万千变化造就了大世界。
食如民之天,民以食为天。
食如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