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康熙十八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遗民诗人阎尔梅逝世了。守候在他身边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诗人生前是多灾多难的,死后却更为寂寞,以至于到了今天他的诗歌都没有被专门研究,他的坟墓也没有被专门保护。
康熙十八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一代遗民诗人阎尔梅逝世了。守候在他身边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诗人生前是多灾多难的,死后却更为寂寞,以至于到了今天他的诗歌都没有被专门研究,他的坟墓也没有被专门保护。
诗人出生在万历三十一年的九月十二日,或许是他出生在秋冬之交的缘故,诗人一生都不喜欢在夏天里旅行,而是喜欢在秋冬之际作长途旅行。诗人活在世上整整七十六个年头,明清异代的时候,他只有四十二岁。也就是说他有三十四年多的时间生活在清代。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非常富有戏剧性。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他。出生之前,沛县发大水,父母逃到山东兰陵,还没有安定下来,诗人就出生了,可以说是伴着灾难而生的。做教书匠的父亲好不容易才把三个儿子养活,教他们读书,母亲则是没日没夜地织布。直到诗人十四岁的时候,一家人才返回了沛县。受到父亲的影响,聪明的他十五岁就成了秀才,二十岁就只身一人往南方游学去了,在南方他结交了很多名士,大家都很钦佩他的才华。二十五岁在南京参加乡试失败后,次年又以恩贡入北京国子监学习。二十八岁时,不负众望考中了举人。次年本应继续参加会试的,然而因为诗人平时的言论惹恼了反对东林和复社的当权者,他没有能够参加考试。诗人微微一笑,从此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于是他的最高荣誉就是举人,也被称为“孝廉”。
俗话说无官一生轻,既然从此不再涉足科举,那么就四处游历吧。他从沛县出发,沿运河南下,经淮阴、扬州,镇江,常州抵达苏州,一路之上都是朋友。在苏州,他参加了张溥组织的虎丘大会,正式加入了复社。然后继续游历到杭州。然后返回到故乡。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道理。看着年近六旬的父母,他决定不再外出,留在家里打理生活,奉养父母。
不久父母相续过世,在守墓期间,农民军的势力达到了沛县一带。作为乡绅的代表,他组织了一支由佃户组成的队伍,联合政府一起抵抗农民军。1641年,他的队伍曾一度打败了农民军,然而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自家的房子也被烧个精光,于是他带着妻儿逃到了淮阴。
他只身返回沛县,此时天下汹汹,大明王朝危在旦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一生没有做过官,对故国却有着太多的眷恋。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他一介书生,多次跑到北京向当权者献计献策,然而这些关乎国家民运的计策却被束之高阁,甚至还险些惹来杀身之祸。
中央政府不行,他又退而求其次,转向地方政府的王燮按台,然而他的建议再次被拒绝。没办法,诗人只能黯然返回微山湖畔,在落日西垂的寒风中等待着亡国的消息。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的丧钟敲响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徐州一代很快就变成了大顺的地盘。李自成派来的大员武愫本是明朝的进士,当他来到沛县时,有书信劝尔梅为大顺朝效力。尔梅十分婉转的拒绝了,他还写了书信和诗歌,武愫看后,羞愧难当,也不再强求了。
大顺朝转瞬之间灭亡了,扎着长辫子的满人入主中原了,投降者多,尽节者少。满清政府的沛县县令胡谦光也来招降尔梅,尔梅怒不可遏,写诗骂他为贼。不久,尔梅在寒冬腊月里,带着家小逃到微山湖畔。
正在此时,从南方传来好消息,史可法督师扬州,徐州一代有高杰的部队把守着。史阁部求贤若渴,写信来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幕府中。尔梅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遂在正月里南发,去往白洋河,与史可法见面。他劝阁部北进徐州,收复河南、河北、山东,则大明可复。然而史可法毕竟是文人,他得知高杰被杀的消息,匆匆赶到徐州,草草处分,更换了首领而已,然后听从部下的建议,返回扬州去。尔梅三次劝阻,都未能奏效。无奈之下,尔梅只能挥泪与阁部告别,并留下书信一封,挑明自己看错了人,愿阁部好自为之。
阁部的走,让徐州成为一座北方的孤城。尔梅无奈之下,带着家小从徐州桓山,投奔驻守在下邳的刘弢之。不久扬州失陷,徐州失陷,邳州成为孤岛,岌岌可危。尔梅自告奋勇,带着几十个勇士前往淮阴请求刘泽清援助,刘泽清等人早被清人吓破了胆子,哪里还肯援师下邳。不久,刘泽清等人依然逃往海上了。尔梅在淮安城中被市民抓住,要把他送到清军手中,幸得好友陶羽士的帮助才脱离险境。清巡抚赵福星派人来劝降,山人痛苦不止,写诗拒绝“殷商全赖西山士,蜀汉孤生北地王。岂有丈夫臣异类,羞于华夏改胡装。”而这些来劝降的人中就有驻守下邳的刘弢之。尔梅偷偷出城,沿淮河东下,再次去追刘泽清,不想这些人已经准备投降了,尔梅大骂不止,刘泽清佩服他的执著,不愿杀害尔梅,于是将他灌醉,偷偷扔在一条小船上,顺河而东了。尔梅醒来后,发现自己正飘泊在茫茫大海之上。刘泽清投降了,尔梅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落空了,他从海上返回,非常狼狈的到达了清河,在好友蔡际飞的帮助下,返回微山湖畔。回到故乡的尔梅在父母的墓前痛哭了一场。亡国的两年之间,是尔梅一生最波澜壮阔的时期,他有《蹈东集》一册完整的纪录了自己的辛苦和坚韧。
返乡后的尔梅先把母亲下葬。同时和庄尚之、刘弢之、崔兔床、叶廷秀等人秘密联络,和出没在豫东、鲁西南的榆园军结成同盟,坚持抗清。表面上,尔梅是老老实实呆在家中,读书种田,会友游玩,没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但是时间久了,还是引起了当地官员徐大可的警觉。他们听说尔梅家藏有大量的兵器,借口结交贤士前去探访,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换了一个县令,王半石,本想劝山人参加考试,结果反而被山人感动,和尔梅成了好友。隔三差五带着酒菜去找尔梅,尔梅自然装作隐士,从容的很。
这就是在此前后,尔梅的两位好友——后来被列入贰臣的龚孝升和陈名夏,他们投降清廷之后,都身居高位,路过沛县时都有书信来,尤其是陈名夏,以前一直是尔梅的铁哥们,现在三番五次来劝尔梅放弃反抗,和他一样好好为新王朝效力,尽享荣华富贵。尔梅却好,不但不给面子避而不见,还彻底和他绝交了,弄得老陈是好没面子,不过大家都知道古古的脾气,敬佩他的为人,也就作罢了。
为了更好的联络四方豪杰,尔梅把孩子都送淮安等地去。自己也剃光了头发,不复过问家中之事,置生死于度外。他曾一度到达过少林寺,还被寺里的僧人给赶了出来。也曾到过万寿祺的隰西草堂,两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