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听说,炮制已久的“北京精神”出炉了,围观了一下,居然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和我心中的盼望大相径庭。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有点和稀泥的感觉,如果说和稀泥是中国人当前的生存状态的话,那么北京精神或许就
听说,炮制已久的“北京精神”出炉了,围观了一下,居然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和我心中的盼望大相径庭。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有点和稀泥的感觉,如果说和稀泥是中国人当前的生存状态的话,那么北京精神或许就是这种状态的代言。从选词看,确实挺大气的,基本上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但第一感觉就是有大气,没底气,热烈但不鲜明,形式宏大而内容干瘪,至少缺乏思想。
先说,爱国。谁不爱国?脑筋正常的人都会爱国的,中国人如果不爱国的话,就没有现在的中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各个时期的大事件基本上都是从北京,从学生发端的。爱国的确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但问题是,怎么爱国?假如把国家比作自己的父母,父母身体衰弱的时候,当然要供养补品。当父母高血压的时候就不能这样,要给良药,要降压。这才是真爱和大爱!若不分情况,一律施以补品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爱国和爱父母一样,要理性不能狂热,要辨证不能不分表里,要科学不能盲目,要“孝敬”不能“孝顺”。没有原则的爱,没有理性的爱,都是不健康的爱,都是不科学的爱,都是需要纠正的。爱国,就是要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爱国就是要在国家积弱的时候振作精神,奋勇拼搏,励精图治;爱国就是要在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保持清醒,守望公正,微言大义,兴利除弊,大爱无疆;爱国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和躬身前行、雷厉风行的作风、做派!
再说,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创新不是口号,也不是提倡,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国民性格。创新的主体不是国家政策,不是经济利益集团,更不是舆论宣传,而是青年。即便没有青年人的体魄,也要有青年人的精神,即便没有青年人的精神,也要有青年人的灵魂,即便没有青年人的灵魂,也要有青年人的勇气,只要有青年人的气息,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必然是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未老先衰的,尤其是某些国企的青年,年纪轻轻就有了中老年人的病态面孔,不敢说话,不敢做事,不敢探索,不敢改变,所谓的“现实起来了”,世故起来了,这是很可悲的。当“现实”这个词汇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词汇的时候,就意味着青年人的衰落,民族精神的衰落。一个没有青年的国家是没有底气的国家,一个没有青年的民族是悲剧的民族,一个没有青年的时代是不幸的时代,一个没有青年的企业是没有前途和活力的企业!青年们早已老去,安于平淡,失去梦想,丢失激情,为了所谓的现实,去埋葬爱情,变得冷漠、自私、保守、世故、衰老,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大的民族危机,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最后说,包容和厚德。曾经,“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当校长时候的提倡。兼容并包,简称包容,就是要包容新旧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人员。当时的北大充满了学术的碰撞和学术的辩论,一改当时中国保守的风气,引进了西方民主、科学之风。这在当时可以说开风气之先。我们看,后来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五四运动,还是后来的革命运动,其主干力量基本上都是从这里发端的,确切地说,是从这种风气里发端的。什么风气?就是一种剪掉了辫子之后,丢掉了奴才身份之后的“大人气、民主气、理性气、英雄气、民族气”——不再唯唯诺诺,不再战战兢兢,不再点头哈腰,而是一种巍峨矗立,背靠祖国,放眼世界,要以大人物气魄,改变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博大情怀。为什么那个时候能孕育出这样的风气和这样的人物?因为那时候有“厚德”这种东西,厚德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性,厚德才能载物。厚德是包容的前提,包容是厚德的功用,只有厚德的社会文化才能孕育出包容的品格和风格。蔡元培本人也是有学术派别的,但他绝对不会因为别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派别和自己不同,就利用自己的北大校长的身份来打压对方,即便要打压,周围的那些文化名人也绝不同意,这是由当时的环境决定的。钱钟书,沈从文,鲁迅,郁达夫等等等等都是从那样的环境里脱颖而出的。按照现在的教育体制和现在的社会体制,这样的人别说做文学家,做学问家,就是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啊!包容和厚德,引申到政府行为中,引申到北京精神中,还是有一定的民主、科学、时代意义的,但不知道能不能保持其原汁原味,看看每年“上/访”的情况和新闻就有些担忧,不知道未来的中国会不会设立“上/访罪”。人治社会下必然有这样的乱象。因此,个人觉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必须把“法制”和“人本”作为时代精神融入“北京精神”和历史传承相结合,一脉相承,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带动作用,才能引领起一种健康、清新、和谐的社会文化。
总体来说,“爱国和创新”应该是北京精神的时代元素,而“包容和厚德”则是承袭了传统的精神元素。但我们仔细辨别就会发现两者的逻辑关系是模糊的。怎样才能大家保证理性的爱国?怎样才能保证社会各阶层讲真话、做实事的人的合法权益?怎样才能将青年人和有识之士从明哲保身、韬光养晦的人生境遇中解放出来?怎样才能让青年人恢复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敢于说话,敢于纯洁、敢于高尚、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敢于民主,敢于追求?怎样才能让人民活的有尊严,有价值,有品位?怎样才能让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继续延续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勤劳、智慧、勇敢、坚韧的精神品质?这些问题,决不能模糊,决不能悬置、搁置,决不能视而不见!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是:厚德、包容、创新、法制、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