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武术,即徒手、器械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慈溪武术境內流传甚早,武师辈出,拳派林立,师徒相承,习武练艺,历久不衰。从明以后,三北民间素有习拳练武、舞
武术,即徒手、器械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慈溪武术境內流传甚早,武师辈出,拳派林立,师徒相承,习武练艺,历久不衰。从明以后,三北民间素有习拳练武、舞刀弄棍之风,拳术有金锁、乌山、崔陈、精武4大派。主拳名为观海卫一带的“金锁”,徒手有踢、打、摔、拿,器械,有棍、刀、枪、耙等,均自成套路。清中叶,姚北出现乌山派、崔陈派等武术派系,前者踢腿见长,后者拳击著称。至民国精武派拳术由上海精武总会武术教练姚电侠传入周巷一带,有“武松脱拷腿”、醉八仙拳、少林大战拳、十二路潭腿、短打”等。各派拳术均扶弱抑強,崇武德,爱祖国。至今三北各地,正在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武术传统,并发扬光大,特别是观海卫传承了与名扬天下少林寺同出一门的左手棍、金锁拳、拷子拳民间三种武术,并在习武基础上编出<<观海卫太极拳>>,以地命名在浙江省武术史上属首例。明末时戚氏长拳曾传到河南,“少林失传绝技疑现浙江慈溪”之说,三北是中华武术中戚拳的发祥地之一。慈溪武术在改革发展中促健保安,为“打造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家园”而共同奋进。
一、金锁武术创三北武术先河
慈溪武术的兴旺,与戚继光不无关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三北一带倭寇为患,戚继光奉命从福建调防三北,戚氏武艺高强,他将南拳融会贯通,创造了戚氏长拳教授将士,训练出精良的戚家军,并授南拳于当地农民。
金锁拳武术,由明初观海卫闽藉军士传入,至今已600余年,流传于观海卫、鸣鹤一带。并在明末时,戚氏长拳曾传到河南,有说法称,这套路与名扬天下的少林武术同书一门,少林寺绝技阴手棍来自观海卫,观海卫属于外家拳,套路刚猛,注重攻击。至清乾隆间(1736—1795)卫军后裔唐石门将金锁拳128式、如意棍72式传授给儿子水振、女儿采姑。三北主拳名为“金锁”,徒手有踢打摔拿,器械有棍刀枪耙等,均自成套路,开三北武术之先河。
二、乌山武术踢腿绝技多见长
乌山派踢腿术,于戚继光平倭以后,戚家军的一些将士在余姚横河一带定居,于是戚氏长拳就在姚北传播开来。戚氏长拳和黄百家的内家拳,在姚北有较多门生徒众,特别在横河、天元市一带。
据传,守观海卫军后裔唐石门因女儿嫁至乌山,遂成乌山派,素有“乌山腿”著称。又有民间相传乌山拳师是由女拳师莫氏太婆传授的,这莫氏太婆是乾隆年间人,年轻时身轻如燕,能纵身用手取下搁在屋梁上的桔子皮,惯使一把柄长2米,重28斤的铜耙,舞动起来呼呼生风,十几个青壮年拳师近他不得。在年老时,人们就尊她叫“铜耙太婆”。她首创“乌山拳”,传授给村中青年,代代相传、自成一派,这个拳师就称为乌山派。
当时,姚北一带已习武练艺蔚然成风,各地盛行礼拜庙会,以庙会期间,均设置“拳场”,在寺庙外面选择一块空旷地,供各路拳手好汉前来比武。庙会开幕之日,拳场中由出台的拳师甩流星开场子,观众依次盘膝坐地观看。“拳场”大多由各拳派自设,在自己拳派内选两个“个头”相仿、年龄相近的汉子摔跤,称做“摔和拚”,获胜者可列入“放蹿”,即由在摔和拚中不败的双方再进行比赛。在一个庙会的所有“放蹿”中均获胜利者为一级拳师。拳派与拳沠之间有事发生,也有用比武来解决问题的。由各拳派出一名最强的拳师进行较量,这种较量就叫“拔尖子”。比武伤生不抵命,此赛是最高明一级拳艺系比赛。不论“摔和拚”、“放蹿”、“拔尖子”,在比赛摔跤之前,有一种“串势架”的把式,作为对手的两个拳师各守其位,在自己一边摆架,踏三角步,作急行顺旋,以手助势,用放、拿、伸、曲等拳艺姿势,窥视对方功力,对方的出手、收势作为心中的底,以确定自已如何出手制服对方。名手只要一看“串势架”的势头,就预先能明白谁胜谁负,一般十拿九稳。架势调转后,凡“放蹿”、“拔尖子”的武师,即行起腿出拳,规则是先腿后拳。踢腿须踢在胸脯以上,如腿被对方接住或腿碰腿,或对方不起腿,攻者就赶紧用把式或攻或守,最后几个回合,分出胜负。比赛表演的精致武功,博得观众热烈的喝彩。
三、崔陈武术拳击武艺名著称
崔陈派拳术,据传也是守观海卫军后裔唐石门因儿子迁居崔陈,弃甲归田,传承前辈武艺,并传授乡众人,遂成崔陈派,素有“崔陈拳头”著称,拳派的地盘和势力纵横40--50里。
相传乌山、崔陈两武术派,毎年于农历二月半屯山庙会、二月十九芦城庙会(白云寺)、庙山庙会(海月寺)等地举行比武。特别在芦城庙迎会中有各式执事、仪仗、杠头,名目繁多。两大拳派在庙会期内比武,拳、腿、摔、拿都上,棍、刀、枪、耙齐使。比武分二类:一是同派比武,叫“和品”,又称“摔跤”;一是异派较量,叫“拔尖”,亦称“硬场”,拳、腿、摔、拿武艺都用。比武规则严格,犯规谓之“王场”。两派比武,有时引起群斗,彼此伤亡。在崔陈派拳中,也有许多出了名的拳师,清末余姚十八局农民起义军中,有个拳棒教头,叫陈嗣龙,原来是个武秀才,拳术精通,武艺高超,曾任黄春生十八局农民起义军(1858---1861)武术教头。天元民间至今流传“芦城庙庙命”故亊之传说,卢与张经激烈比武后和谐,把原卢加草字头“芦”字定命庙名,是武术人和促社会文眀之典例。
在清代时期,武术精英逞豪雄,武举出身,身怀绝技,武艺高强。也有许多流传于逍林、浒山、横河、长河、周巷一带,常在胜山顶、浒山、乌山庙、文武殿等庙会场比赛。姚北长天地区出现以拳击著称的崔陈武术派系,武举人卢璘、卢镳(千总加一)、张迥凡、张锡三、叶景松、范金榜等,一门四秀才文武双全的许寿祺父子(天元兰拳派)、孙世德(长河潮南村人)、陈季康(县武术馆馆长)等在马凉亭、宁丰亭、武胜殿、药王殿设有赛拳场,于迎神行会时开展赛拳活动。每年选拔优秀的参加二月十九的芦城庙会与三月二十七日的宗汉乡庙山会,谓之放串场(比赛)。
据传,特别有侠义武举张迥凡,是长河大路头村人,生于清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卒于清嘉庆19年(1814),享年75岁,迥凡高祖张大理,在明末年间从云城河斗村移居来到长河大路头村。他们世代治家有方,传到祖父芝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