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我早就想写一篇评说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了。余秋雨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是个若隐若现的影像,说亲近点,不过是在电视上看到他的风采,聆听到他电视上的讲评,读到点他写的书或文章,另外也观察了一下他的热门话题和别人对
我早就想写一篇评说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了。余秋雨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是个若隐若现的影像,说亲近点,不过是在电视上看到他的风采,聆听到他电视上的讲评,读到点他写的书或文章,另外也观察了一下他的热门话题和别人对他的评论。可我真要评说余秋雨,也得好好掂量一下自已的有多少墨水,因为说不说得好,都有人来嘲笑或挖苦甚至谩骂和起哄。当然,要评说余秋雨,我认为还是要真实、客观、理性的评说。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看法,在这里我且作个人观点来评说。
而今,无论谁来评说余秋雨,有个最根本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余秋雨算不算文化大师。我认为,他不算什么大师,一是他自已心中有个秤,即他自已也是这样的认为,这绝不是他的谦虚,也不是他的故意回避,而且这是他说的心里话、很实在的话。而且,我的评说也可说明,他不是什么大师。但客观来说,余秋雨在文化上是很有杰出贡献的文化人物,也让广大民众喜欢的文化人物。为什么又这么多人称他为“大师”呢?甚至连上海政府的官方都将他的工作室命名为“大师”呢?真要评说,就得从中国人的国民精神和性格说起了。
余秋雨是文革后出现的一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从国人的心理感应的观察效果来说是一种仰望视角,即具有崇高性的文化精英膜拜偶像。从国人精神祭祀的目标上讲,有点神话色彩的玩味东西在里面。国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
中国人自改革开放后,民众中的一切偶像都回归到了人性这个层面上来了,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一般的造神运动再也没有了。于是国民精神的空间里像一个虚幻的模糊的图案,它变得越来越苍白。但是只要认真观察,国民生存的精神支柱在转移中,也在组合,调整,开始是一种以物质化的潜意识在摧动着文化精神上的支点和依附条件的产生,这就是“钱”意识,它向着更加物质化的实际观念转变。由于改革前,中国国民中那种积贫、积弱、依赖的压抑型的思维和个性,渐渐变成一种向外开放的眼光,人们急于找到一种真正的个人价值体现的精神支点,那就是富裕的心理求索形式。于是初期的“万元户”是一个最简单的、也是具体的偶像形式,这也是一个初级的精神目标,从人格上更倾向于个性张扬上转化。于是社会上炫富和崇富的心态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极力吹捧,然而这并不是神话部份的内容。因为这种偶像只是初级形态。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全民族的精神偶像的视线集中到了那些“暴发户”身上,如歌星,影星、运动员身上,于是在年青一代中不愧余力地想成名获利,这种现象持续到上世纪末。这时文艺明星和体育明星是这一时期的最大亮点,这时期的人们心理上,多少有一种偶像萌动意识,另外在国民性格上还带有一种文革中英雄崇拜的模式痕迹,偶像形式还是单一的炫富性的仰慕。新世纪后,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又迷惑不解了,因为社会的民主机制和法制体系的完善,许多新的精神空虚又出来了,政治上的偶像不会再来,那种愚昧性的神仙偶像在现代人面前再也树不起来了,歌星、影星的红火不过几年光景就最终会跌落归于平静。那么,哪一种偶像会持续的时间更长,哪一种偶像才具是我们当代国民的根,哪一种不分年龄、不分社会地位、不分职业和喜好的偶像,能让整个国民所接受呢?说真实的,这是一个国民精神信仰的缺位和断裂层时期。这时在中国当代文化上掀起了一种文化现象,它是通过现代文化媒体的迅猛传播而达到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种在中国人的国民精神上和性格上得到感应和认同的文化人物,这个人物就是余秋雨先生。
说透点,余秋雨是当代中国人国民精神和性格中的必然呼应和感应人物,因为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中需要有个依附的一个选择支点,就像毛发必须附在一张活体的皮上一样,那样的毛发才光滑和透泽。即还是不是余秋雨,也会出现另外的一个什么人物上。这就是迷信产生必须有个依附的土壤。因为当代氛围下的偶像不会再是政治人物,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不会再产生个人崇拜了,因为任何人的特权终将有限。也不会是文艺明星,那是短命的偶像。而当今产生出余秋雨文化现象,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国民精神和性格上的呼唤人物,也就是当代中国需要一个文化巨匠似的,有点偶像性质的文化人物,实际上含有一点个人崇拜的国民意识和精神在里面。因而余秋雨“文化大师”的光环终于闪耀着光芒了。
余秋雨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第一说明了我们国民精神和性格上需要一个偶像,一种新的“高、大、全”的精神形象,正好余秋雨顺应潮流而出。第二、余秋雨的语言风格和形象适合造神运动,因为他性格上比较严肃、有绅士风度,我们国民性格上受儒家学说影响大,他为人上很正经,正派,有道貌岸然的气质,又是职业老师,也就是仁义道德上合符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非常适合偶像化。第三、他的博学确实让人钦佩和仰慕。第四、最关键的是余秋雨正好适合当代国民心理,那就是“暴富”型的名人效益,这就是“学术超男或超女”型的新型偶像。余秋雨可以说是三高,第一高是个人财富积累和潜力最大的学者,远比国内体制下的歌星、影星、企业财阀的财富大;第二高是文化高、博士生导师(戏剧和文艺方面)、学者,也就是个人文化素质高;第三高是名利持续时间最长,也就是明星中最具长远效益的偶像。所以余秋雨在国民中的文化认同地位上,可能算是第一位。而且这种荣誉是载入史册性的文化人物。
其实,我也是很欣赏余秋雨先生的,但他确实不够大师的格,这是我的观点,如果把他放到一个比较宽泛的时间和范围上去比较,就发现他的文章和著述显得薄弱了,根本谈不上大师。就是把他放到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中去比较,他也只能是很优秀学者,如果称他为大师,是乎不太严谨。上海官方的评论说,他创造了一种“大文化散文”,显然这里有种商业炒作的气味。其实,余秋雨的散文中的“大文化”是一种泛文化的游记似的写法,他只是把历史文化的简介,变成了一种影视性和戏剧性的语言再现,加入了一种意识流的手法和美学欣赏的导播。这种手法早已被鲁迅、郭沫若,民国时期的很多学者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名家,如秦牧、杨朔等写过,并不是他创造了新文体。只是现在很少人读到或认真研讨过老一辈文化名人的散文了。比如说秦牧的哲理性的散文,杨朔的诗化意境的散文等,从文采上说,余秋雨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