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奏云、秩东两先生生卒年考证
作者:账簿时间:2025-04-11 09:54:13热度:0
导读:古古先生一生结婚数次,在其《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诗中有“三女哀无母,双儿失所天”之句,可知其有二子三女。据后人考证三个女儿中,长适朱家庵张希曾、次适宿州张元长、三适何玉蟾,三个女儿的生卒年均不可详考
古古先生一生结婚数次,在其《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诗中有“三女哀无母,双儿失所天”之句,可知其有二子三女。据后人考证三个女儿中,长适朱家庵张希曾、次适宿州张元长、三适何玉蟾,三个女儿的生卒年均不可详考,古古在《先母墓志铭》中提到自己“娶淮安张氏,生一子炅一女蕊”,可见大女儿出自淮安张氏,其余可能出自樊氏。我推测她们在古古去世之前应该都还健在。
古古的长子阎炅(1637—1681年),字奏云,出自淮安张氏。《泗山家乘》是他的侄子阎圻写的一部关于家庭的著作,内有他的小传:
奏云府君传
公讳炅,字奏云,文节先生长子。生而有隽才,善诗赋,古文。孤行其意,不与时谐。十八岁走河南,先辈耆老多忘年与友。文节绝爱重之。纪伯紫亦推为泗上名士第一。然以不得志于世,每纵酒自毁,强年而卒。遗稿亦于病中焚之。
这个记录似乎太简单了,后来我又从阎圻写的《府君宣亭公传》中找到了这样的文字:
(府君)乃更从伯君奏云公入临颖,先是伯君潜淮中表吴先生家,捕者将至,嵩珊先生介之去,而自就捕。伯公以是得入临颖,教授于王氏。父君从学焉,以兄弟托为师生,晦居其地久之,亦有知者,赖以同志相引,卒脱于难。
从这两段资料我们可以约略的了解到阎炅的一些情况。他的出生年月很清楚,古古由山东逃回沛县是在1655年,此年阎炅18岁周岁,我们因此可以推知他生在1637年。奏云小的时候就很有才能,善写诗赋和古文辞,这应该是继承了其父古古先生的才能。但是他比较孤傲,与时代的论调不相协调。十八岁因为父亲的缘故,逃到了淮安,躲在中表吴嵩珊家里。但是不久抓捕的人就来了,吴嵩珊把他介绍到河南临颖的亲友处,自己却被捉去。
在河南时,奏云先生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就到了王家做了私塾先生。正巧二弟宣亭也在外逃难,兄弟相见痛哭一场发誓永不离开,奏云先生毅然担当起照顾弟弟的任务。让弟弟跟着自己读书,以师生相称,这样战战兢兢的在临颖生活了很久。当地的老前辈都喜欢和他做朋友,父亲古古也特别重视和喜欢他。后来他还被父亲的好友纪伯紫先生推为泗上第一名士,可见他的才能非同寻常。有人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终于因为有朋友同志的帮助,屡次脱离险境。奏云先生一生不得志,陪着父亲终老于故乡沛县。父亲死后,他就纵酒自毁起来,所以刚刚过了中年就死掉了。他的诗文遗稿也被他在病中焚烧掉了,所以没有诗文流传下来。
奏云先生的婚姻状况,按家谱所云:奏云配蔡氏,城西三里蔡庄清河令际飞公女,有子一,名(土聿),字失考,配失考,子三,后代居沛城西阎集。他的卒年在古古先生去世后不久,阎圻《府君宣亭公传》中有:“已未岁。文节卒。伯君继逝”,张相文在《古古先生年谱》中提到古古死后二年,奏云去世。那么他的卒年就是1681年了,计算一下奏云先生只活了45岁,的确是“强年而卒”。
古古先生的次子叫阎焸(1647—1692年),出自淮安张氏。他的儿子阎圻于康熙乙丑岁(1709年)以河南籍中进士,入翰林,官至给事中与修明史。算是为阎氏一族争得了无限荣誉。阎圻在父亲去世后,专门写了《府君宣亭公传》:
府君讳焸,字秩东,号宣亭,其先代居徐州之小沛,府君始籍河南虞城,其后乃居虞,猶未离乎沛也。家世经生业,自甲申后,以义烈闻海内。先大父世所传白耷山人阎古古先生是也。山人二子,府君其次也。初山人以国难去沛,而父君生五岁,山人就逮,山左大母张太君携就外家于淮。前孝廉胡天放先生,见而异之曰:“此儿殆非常人”,盖父君生而奇伟,见者咸指以为将相,眉端双眸有霓光。六七岁举止严成人,中表吴嵩珊先生曰:“远大之器也。黄河倒海之势,起于涓滴,何者?其源异耳。山人得此子矣。”未几太君以烈死,山人逸去。父君方八岁,姻戚无可托者,以捕急走。初入虞城,张十六先生者,虞诸生也。愿谨而好义,留育焉,终岁其家未知为谁氏子。
复至夏邑,一饭于李氏,而捕者,旋及,李破其家,己至杞,由杞而许,则阳城王半石为许州也,得旧舍人负之,见山人子逆旅,乃以托半石而就塾于许,迹稍漏,塾师惧而遁。乃更从伯君奏云公入临颖,先是伯君潜淮中表吴先生家,捕者将至,嵩珊先生介之去,而自就捕。伯公以是得入临颖,教授于王氏。父君从学焉,以兄弟托为师生,晦居其地久之,亦有知者,赖以同志相引,卒脱于难。居数年前案稍解,归拜丘垅,则十六岁矣。
寻文节归,为仇者所攻,复案刑部。文节出走,府君隐自计曰:吾家大祸非一行不止。乃跨驴入京,以小僮贞宁从。时合肥尚书,方掌刑部。府君投刺见语。故龚持之泣。引谓座客曰:此阎古古次郎也。于是钟山纪伯紫,白仲调力与为谋。以时有诣狱放还例。因代草状,使小童诣刑部上之。龚即据状为疏,疏上。府君复谒柏乡魏相国。遂得平反,而文节初不知矣。既得报,迎之昌平。文节谓曰:“汝辈自为谋,可无累矣。得毋累我乎?”府君泣涕矢谓,终不失吾父志,乃侍文节归,封墓营婚嫁,明年文节为府君议婚,以前故,遂为虞城张十六公婿。
逾年,由虞返沛,乃卜近墓地筑新庄,以奉文节京洛,故人及四方过沛者咸造焉。柏乡合肥诸先生,各寄堂费,颜以文节府君益营构成文节之堂。文节著书其中,府君左右侍焉。时质古今授诗法。已未岁。文节卒。伯君继逝。府君独营葬事。署主以明孝廉门人,议谥私定以文节而归于杏花塠之垅。以烈母张太君附焉。
当是时,世局日新,府君年方强,仕终不忍改父志。当入都时,柏乡合肥颇有意汲引之,府君慨然谢去。既归而谋生,置田于虞。虞俗凡有田者,县官率勒充役。编户苦不可支。因勉为虞诸生,复升太学,然终不与科举也。家有芜菁田二千亩,与一乡共之。湘中何忠烈公孙来投,府君匿之,何赖以有后。杞县孟先生依之者,府君少曾匿其家者也。闻之喜曰:“向固识为英物,今果不负郭敬矣。”然以文节没十年始葬,乞墓志而不得。又刻诗文集未全,曰:“此先人心迹所在,即可履历碑铭,而不免以时势去取可痛矣。”居常抑郁,以葬文节后二年,壬申四月卒,享年才四十六岁。
秩东先生1647年出生于沛县,5岁时古古被逮。8岁时母亲吊死,父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