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今日,请在报社工作的父亲为我借来《鲁迅传》,系北大中文系林志浩所著。浅读鲁迅,最感兴趣是他几经更换的术业。鲁迅少时曾进入私塾,先后师从玉田、周子京和寿镜吾,其中最尊敬的是寿镜吾,在他的三味书屋中读《四
今日,请在报社工作的父亲为我借来《鲁迅传》,系北大中文系林志浩所著。
浅读鲁迅,最感兴趣是他几经更换的术业。鲁迅少时曾进入私塾,先后师从玉田、周子京和寿镜吾,其中最尊敬的是寿镜吾,在他的三味书屋中读《四书》、《五经》,每天功课是背书、听书、习字、对课。后来父亲病死,家道中落,17岁时鲁迅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的原因就是“可以免费读书”。鲁迅虽最早读的是孔孟的书,却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正宗”、“正统”都不看重,他喜爱《楚辞》里屈原的作品,其次是嵇康、陶渊明、六朝人的文章和唐朝的传奇,以及范缜的《神灭论》。由于水师学堂里充满了陈规陋习、“乌烟瘴气”,后来他离开水师学堂,考入由张之洞所创办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在此学习了数学、化学、地质学、矿物学等。他热爱自然科学,而且不盲从,通过实践,他还改正了《花镜》上的错误。21岁那年,他抱着爱国图强的思想,离开南京,远渡重洋来到日本,进入弘文学院。他非常珍视那里的学习机会,“平日顽强苦学,毅力惊人,每每工作到深夜才睡”。23岁时他从弘文毕业,本应顺理成章学矿物学,他却改学了医,动机乃是学医平时可救治病人,战时可当军医,为救国图存而努力。直到1906年(鲁迅25岁),他意识到最需要救治的不是国人的肉体,而是国人的精神。于是,鲁迅于1906年毅然弃医从文,这在鲁迅的一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这个决定,鲁迅后来持之弥坚,毫不动摇。
鲁迅一生中前25年,术业不断在变化:从中国传统的孔孟之学到西方自然科学,再到医学,最后到文学,转了三道弯,当时曾有人以为他“见异思迁”。可是从鲁迅一生的志向来说,他是一直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一腔热血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以我血荐轩辕”,“荐”是奉献,“轩辕”即黄帝。秉承着这个大志,他几经波折仍矢志不渝,终于最大化地实现了自我价值。
对于鲁迅,我不想对他顶礼膜拜。我敬佩他,因为他追求新知但不盲从,心存大志、一生勤勉,致身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是当今的青年人不应该学习的。凡事过犹不及,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炎黄子孙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笔精神财富,没有它,中华文明就如同无源之水。在物质文明日渐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置身传统文化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