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1994年我第一次去金坛,在312国道公路的入口处,“华罗庚家乡美丽的金坛欢迎你”远远地就能看到树立着的这一块巨大的标志性招牌。隶属江苏常州市的金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秦属曲阿县
1994年我第一次去金坛,在312国道公路的入口处,“华罗庚家乡美丽的金坛欢迎你”远远地就能看到树立着的这一块巨大的标志性招牌。隶属江苏常州市的金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秦属曲阿县,隋大业末年(公元617年)建置金山县。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因东阳郡已有金山县,为了不致重名,遂取“勾曲之山,金坛之陵。”而更名为金坛县沿用至今。这里有着董永卖身葬父、孝心感动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有着乌龙、白龙二兄弟放弃天穹神仙生活化作乌龙山、白龙荡侍候母亲的动人传说。
自唐至清,在金坛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登进士者有228人之多,其中状元4人、榜眼1人、探花2人。还有唐代诗人储光羲、戴叔伦,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清代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近现代的《神曲》译者王维克,《民立报》主编徐血儿,物理学家汤定元、周远,地质学家孙枢,自动控制学家冯纯伯,生物学家王志新,人造地球卫星功臣钱骥,法学家扬兆龙,教育家段力佩,现代数学巨匠华罗庚更是金坛人民的骄傲。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混迹在泰兴县天星镇向一家化妆品厂要钱的庞大人群中,认识了金坛白龙乡的李同生,他们厂是生产洗发精吹塑瓶的。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方的我们住在天星的聋子家里(旅馆),天长日久,大家彼此非常熟悉了。上午我们去业务单位等钱,下午没事就打牌消磨时间,还天天一起喝酒。李同生因为年长又处事老练便成为了我们大家的领头人物,我还与他成为了好朋友。在泰兴的几年里,我从张总那里学会了一句泰兴话:“没得钱!”我应邀在李同生家里住过几天,使我有幸在金坛玩了一趟。
李同生的家所在村落在离城不远的南门外四里一处白龙荡边,这白龙荡村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围垦万亩芦苇,先前名为白龙荡农场,后改为白龙荡乡。当我走上堤圩历历在目的是荡深九里的漫漫清水似明镜一般,那种朝显水光暮饮山绿的美妙是难以言喻的。“九里开青镜,三峰映碧湍。”过去的白龙荡一潭碧水,犹如瑶池仙女梳妆的青镜一般明亮,甚至能把数十里外茅山的轮廓倒映其中。每至夏日,芦苇临风萧然,荷花锦簇如绣,水鸟云集飞翔,游客身临其境,如入天然画卷。
白龙荡有着一个美丽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乌龙山一带是杂草丛生没有人烟的荒野。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儿子逃难来到这里,母子三人烧荒除草、平整土地、种粮种菜,在这不毛之地上生活着。有一天,玉皇大帝驾祥云巡视九州来到了此地,闻到阵阵稻谷之香,又看见母子三人在此辛勤的劳作,便由衷地赞叹了一句“如此勤劳,真乃世间少有。”
不料玉皇大帝发出的仙气,竟喷到了兄弟俩身上,使得俩兄弟顿时浑身热血沸腾,转眼间化为了一条乌龙、一条白龙腾空飞上了天庭。乌龙和白龙兄弟俩虽然生活在天庭,却非常思念在凡间孤苦伶仃的母亲,也想把母亲带到天堂去,可这老人家宁可自食其力生活在人间,也不愿意去过神仙日子。兄弟俩不忍心丢下自己的母亲在天上享受清福,于是乌龙变成一座青山、白龙化为一汪碧水,终日陪伴守护着老母亲。从此,金坛人们便把一座青山称作乌龙山,一汪碧水叫做白龙荡。
乌龙山(又叫顾龙山),在金坛城南二公里处,山形似拳头,海拔近百米,长1公里左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苍苍。山上有宝塔寺、龙山塔,还有吕祖庙、圆通庵、季子殿(祭季札的专祠)。庵堂道观,共处一山。这里曾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处,也是善男信女朝拜之地。朱元璋带领义军东征时曾驻营乌龙山,写下了“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姗姗,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待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之后,此词刻于石碑,并在山顶建了一座“御碑亭”置碑于亭中。
我在李同生的家喝的是金坛老酒,这酒醇稠如蜜,馥郁芳香,是以金坛的“标米”为原料,精心酿制而成的。这酒源于秦时,在金坛流传已近千年。元朝末年,朱元璋东征时曾驻跸金坛顾龙山,饮了当地百姓自酿的“封缸酒”赞不绝口。朱元璋登基后,金坛封缸酒便被钦定为贡酒。金坛封缸酒与福建沉缸酒和我们浙江的绍兴酒三者齐名,为黄酒中的翘楚。据说金坛的数学家华罗庚每当出国访问和讲学,必携带家乡的封缸酒作馈赠礼品。当年柬埔寨的国王西努克亲王也喜爱金坛封缸酒,曾传为佳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金坛的山川风光蕴含着无尽的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