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记得曾在大约十年前的霜降第二天,我和同事在四川的九寨沟参观游览。九寨沟的旖旎风光倾倒了我,那宝石般碧蓝的水,还有那被霜打后的五颜六色山体……我曾感慨地说,谁人都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我在九寨沟才发现九寨沟
记得曾在大约十年前的霜降第二天,我和同事在四川的九寨沟参观游览。九寨沟的旖旎风光倾倒了我,那宝石般碧蓝的水,还有那被霜打后的五颜六色山体……我曾感慨地说,谁人都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我在九寨沟才发现九寨沟的美景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力,也就是说,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以上是闲话。我要说的是,在今年的霜降来临的第二天,我是在五台山,这是我至少第四次到这里了,当然是带着朋友过来的。在这个季节里是第一次到五台山,自然感觉非同一般。美丽的地方,不管是在什么季节里都是美丽的,只是美丽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五台山的美丽就是以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由于前些日子的降温,大部分的山林树叶都落了,而杉树呈现了金黄,柏树和松树很少,但尽显其碧绿的身影……自然圣地,空前洁净。此时此地,不由慨叹。俯瞰台怀,楼宇金阁,一览无余;地标白塔,突兀矗立;菩萨黛螺,金碧辉煌;仰望长空,天高云淡;北台寺庙,端坐云端,依稀可见;南台钟声,余音在耳;东台西台,遥相呼应,中台在中,合为中央。五台山暮秋的苍凉,更彰显其佛国文化的博大和浑厚。
友人赞叹不已,我自然也兴奋不已。友人不是信徒,我也不是。我们都是以一个观光客的身份来五台山这个佛教圣地参观游览。欣赏名山魅力,品味佛国文化。看到客来客往,游客如织的场景,我不免思忖,当年的文殊菩萨不远万里,从印度到这里修行,压根没有想到会出现现如今人满为患的现象。这些人中间不乏信徒,不乏信仰者,但更多的应该是芸芸的游人,到这里仅仅是看热闹。天下名山佛占尽。佛家占据名山,得名山之灵秀,使之与佛教教义完美结合;闭关清修,苦心研读,为了提高修养,参透禅意,最终达到普度众生之目的。信徒慕名前来朝拜,多少打扰了清修,但还是可以理解,得圣者点化,得其圣水甘露,也是不虚此行。然随着时代演进,岁月变迁,佛国早已不清净。也许清修重在内心,但现实的烦躁是客观存在的。越是名胜越是旅游开发的重点,佛与人争相占据圣地。这时候,更是在考验佛的定力和耐力,只有达到一定的修行,才能抵御来自凡界的烦扰。我在台怀镇住了一宿,夜半时分仍然能被外面的汽车声所惊扰。那是忙着修建基础建设运送物资的车辆。人不能安宁,佛同样也不能安宁。估计当初文殊菩萨也没有想到精心选择的这个清凉圣地,现如今如此的喧闹。佛有佛的规矩,人有人的需求。佛要的是清修、静思;人要的是财富、时尚。这就是人与佛的天然矛盾。
不知是佛无奈还是人霸道。也许佛会说:我先来到这里的。但人会说:名山都让你占了,我们也要占。佛又会说:我不来,你们人也不会扎堆地涌来。人反击道:我们人不来,没人朝拜,你们佛会寂寞。佛说:以前没人朝拜时我们不是好好的吗?人此时可能无语,但心里是不服气的。
我们暂且不管这些吧,还是全神贯注地饱览这人与佛同在的佛国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