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从爬崂山,悠崂山,再到品崂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崂山姿态奇雄,气象万千呢?开始爬山只知道闷着头爬,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爬的速度很快,渐渐体力不支,一个个累得够戗;后来学会的悠山,边爬边看景,
从爬崂山,悠崂山,再到品崂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崂山姿态奇雄,气象万千呢?开始爬山只知道闷着头爬,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爬的速度很快,渐渐体力不支,一个个累得够戗;后来学会的悠山,边爬边看景,优哉游哉;直到现在,悠山时又学会了品山。
说起来,崂山不如黄山奇秀,但很壮美;崂山不如庐山迷蒙,但是仙境;崂山不如泰山雄伟,但堪为奇观;崂山不如华山险峻,但怪石林立。冬天,当岛城细雪飞扬时,走进崂山,发现崂山峰顶已是银装素裹,雪光闪闪,美丽的树挂晶莹剔透,一路上如同走进一座银光闪烁的宫殿。白雪掩映下,山中有千姿百态的树:有笔直的红杉,一排排,一棵棵,亮晶晶直插云霄;有健壮的黑松,一望无际,一片片滚翻的绿浪白雪覆盖;偶尔,攀爬中看见一棵孤零零的树,一片白茫茫中突现一单雪树;更多的是跋涉在披银带雪的丛林树挂之间……
山是有品格的,雪中的山婀娜多姿,清新明朗。雪峰苍茫,寓意深长,朗朗乾坤,哲理潜藏,走进大山,独品山韵。所谓仁者乐山。仁者会解读品味山的博大精深,丰饶内涵,积蓄和锤炼自身的仁爱之心。这就是山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所在。人通过品山,可以领悟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与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之中以寻求灵感。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
品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的品。着眼点不同,视觉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唐朝诗人刘禹锡品山则另有一番见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他把山与人气、人才相联系,和盘托出人才决定山的名气的高论,山再高再大,没有“真神”,也只能是其貌不扬,毫无知名度。崂山可不然,海上崂山神仙窟宅,不可谓没有仙灵之气。品山,就要品山的名气,品山的仙气,品山的秀色,品山的苍茫,品山的清幽,品山的巍峨,品山的豪放,品山的静谧,品山与自然的和谐,品山与人的共鸣。
登上雄伟的泰山,方知众山小,何况人之乎?登珠穆朗玛,方知山之高,方知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方知冰川雪岭登攀探险,寸步难行,冲击生命禁区,是何等艰辛?登登黄山,看看黄山的松云石三大奇观,方知造物主演进到第四纪冰川期。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僵死的,山是岿然的活物,山因有绿色而犹显美丽,山崮险峻而显得风姿绰约,山有灵性而显得富有生命与活力。登顶崂山,方知海上仙山崂山因僻处海隅,山陡林密,景色奇丽而不易登临,方知山、海、天浑然一体的绝佳境地。
所以,山乃大地之脊梁,深沉凝重。我们何不背起背包,一根竹竿,穿越时空,寻着古人的脚步,跟着三游天台的资深驴族前辈徐霞客,去品赏那份山野的情致和馈赠。品山,令我神思浩淼,内心一片空明清澈。
啊,崂山果真是一本深奥的书,永远值得我们去细品慢嚼,品也品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