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低语
作者:带围时间:2025-04-11 20:39:38热度:0
导读:江西省宜春市文联雷子龙《淹没的村庄》(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已读过多回了,近年来我市作者有不少文集问世,但我感觉这一本或许富有更多的文学意味,是不可多得的一本,故总想就此有一点言说。记得集中有一篇题为《
江西省宜春市文联雷子龙《淹没的村庄》(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已读过多回了,近年来我市作者有不少文集问世,但我感觉这一本或许富有更多的文学意味,是不可多得的一本,故总想就此有一点言说。记得集中有一篇题为《智教的低语》,我想借来用作我这一篇文字的标题,或许能较好地表达我的感受吧,所谓智者,明事理,知进退之谓也;所谓低语,不张扬炒作,不哗众取宠,自言自语之谓也。因为子龙先生的这些文章,皆出自一颗淳朴的,知白守黑的内心,既不比附于时尚,亦不求洁于市曹,皆性情使然也。散文是种较为自由的文体,生活有多么广阔,散文就有多么广阔。然而,一个散文家能写什么,却莫不受生活经验的宽窄与深浅的制约。有多少生活底子,散文就有多大气候,这一点怎么也掺不了假的。雷子龙文才华瞻,散文题材的多样,正与他人生阅历的丰富密切相关。
《淹没的村庄》是雷子龙的第一本散文集。他这些作品与某些在篇章结构上刻意营造的散文不同,大都信笔由之,写得随意自然,却又无不流露出朴素动人的韵味。他的散文不以布局的腾挪跌宕取胜,也不以辞藻的流光溢彩见长,但往往能在委婉亲切的描述中,流淌着一股生活的芳香,提供一点可咀嚼的思想,留下一些使人不能忘怀的东西。我觉得这正是雷子龙散文特色所在。人言,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诗眼”常常通过炼字、炼句来实现,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文眼”则往往通过细节的提炼与描写,使那些总体颇为朴素的散文闪耀出灿烂光辉,让读者咀嚼不尽其中的意蕴。
雷子龙自幼喜欢写写画画,读一些杂七杂八的图书,因文字是可以滋润人的,才迷恋上了写作,他发现“散文更能直捷便利地表达自己,并且发现讷于编织故事却比较敏于驱使语言”,这样就有许多篇什散见于报刊,也就有了《淹没的村庄》这本散文集。好几回与他在一起参加某个笔会,他举止得体、风度端凝,更显风流儒雅。他不仅善于散文,还工于书画,颇有几分功力,由此可见他是盛世里华丽深远的男人,他骨子里有股清和冲淡的气韵,如佛,有禅心,文字写得满目清华。捧着他赠予的集子,我便对他多了几分恭敬。这些散文大多我在报刊拜读过,每次我都是睁大眼静下心去细细地读,让我心生敬仰之情。
雷子龙的散文在描写上十分凝炼,他善于注意抓住那些新鲜而有些特色的事物集中加以描写。如《我的村庄》一文中、“我的村庄,人的村庄,那是四月的乡村,才了蚕桑又插田。但只见漠漠水田飞白鹭,数声啼鸟上花枝;又见到,煮葵烧笋饷春耕,斜风细雨不须归;还看那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些景色都是通过他眼睛观照的景色,而借古人诗句自然流淌。是他心有所感的景色,因而给读者产生不一般的印象。读着这样的句子,让人眼前闪耀出一幅幅鲜活画图,感觉情趣盎然。在这集子里,雷子龙有好多篇是写故乡的,每次读着我都被他浓浓的乡意动情,让我看到了他对故乡山水的眷恋,那种深重的怀念与珍惜,远胜于对世间浮名虚利的追逐,那些句子像一股新阳照耀下的禾苗泥土,散发出生动自在的田园气息,又闲闲地透着乡野恬淡飘逸的风韵。他笔下的故乡都是通过眼睛观照的风景,是他心有所感的,因而能给读者产生不一般的印象。譬如他写故乡的树,他写了亭亭如盖、深厚华滋的樟树,写了气象森严、如火烧天的枫树,写了苍劲婆娑、气质高华的粟树。他还写故乡的庙,他认为庙“有一种俯瞰尘世的气势”,这得益于建筑师有效地调动各种手段,从选址、构图、立意、取势诸方向着手,竭力营造一种神秘庄严的气氛,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力量。他感觉庙宇给予承包了好大失望,“古人立庙敬神,或许他们真信,并不全是自欺欺人,今人经营庙宇,才真正自欺欺人,不堪言说了。”他从父亲睡竹板床,感到了父亲的旷达与明智,“因为纵有千年铁门槛,难逃一个土馒头,因为床和肉体都会消失,惟有对生命的那种理性把握才是人的最后财富”。如此寥寥几笔,神情毕现。
雷子龙的散文在细节提练上是讲究一个“深”字的,《父亲的午饭》、《消逝的夏天》等篇什把散文细节写得言简意赅。一眼瞟去,看似平平常常,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能使读者举一反三,体会到更丰富的人生意味。在《淹没的村庄》一文中,他在某一天察觉到,“其实乡村就在我们身边,想想城市那些街道名、社区名、公交车站名,可以清楚地知道,这儿原来便是乡村。”如今“它淹没在城市的怀抱之中”。接着他还从行走在大街上的人的面孔、眼神,抑或人的身上钢笔之类的物件,猜测那是乡村的某个人士。“乡村原来并没有死去,它不过是被淹没罢了。在每个城市,都能找到它的魂灵。至少也算是乡村的残骸罢……”。他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今天无不生活在山川中,在自然中。”如此一说,使文章思想内涵自然地扩张了,彰显了现代人对乡村的怀念与向往。令我想起了那些官味张扬拔扈的某些人员,在生活的细节上表现得不知道自己姓啥名谁,找不到自己的祖宗是啥身份。那数典忘祖的种种丑陋行径值得嗤之以鼻。雷子龙这种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巧妙构思,流露出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随意道来又藏机杼,真是颇得散文艺术之三昧。
雷子龙的散文总体风格是比较平实的,质朴的,文如行云流水,没有张扬跋扈之气,少有惊涛骇浪之势。但平易不等于平淡,而是铅华脱尽见真淳,是绚烂之后的平淡。子龙的诗人气质又使他的散文时时闪耀着情感的锋芒,这就形成了他在散文细节提炼上“浓”的特点。在很多文章中,他抓住一“点”,笔酣墨饱地写,写得情深意浓,犹如潺潺流水中突起的浪花。他的《读落叶》、《梦里河山》、《浪漫江湖》等诸多篇什,临近末尾,作者情发于中而不可止,却以戛然断弦般地给人余音缭绕,从而增强了艺术魅力。
散文历来是一种很开放的文体。历代名家辈出,风格异彩纷呈。但从我所见的一些散文中,像雷子龙散文那种格高意远、纯净明丽的不多见。他重视语调情调的奠定和语言文字的锤炼,形成了自己诗意盎然、典雅细腻的语言风格,同时至情不掩,每篇文章坦陈自己的观点,颇有哲学家的透彻和诗人的想象力。他的文辞洁雅明快,哲思与深情交融,不单纯呆板,不枯燥板滞,让人感受到一种高远的境界和澄明的诗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