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后的一片净土
作者:凄怆流涕时间:2025-04-17 12:11:47热度:0
导读:不信宿命,却始终坚信,有些人,终究是要遇见的。有些风景,终究是要净收眼底的。都说,色达是世上最后的一片净土,那里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所以,色达成为我心中终究要去的地方,去看那里密密麻麻的红房子和那身着
不信宿命,却始终坚信,有些人,终究是要遇见的。有些风景,终究是要净收眼底的。
都说,色达是世上最后的一片净土,那里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所以,色达成为我心中终究要去的地方,去看那里密密麻麻的红房子和那身着绛红色藏袍的觉姆,去聆听那朗朗的诵经声,去感受那里人们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信仰。
我不知这是不是我前世的约定,但这种执念却早已深深地扎在了心底。
色达县位于中国的西南,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到色达主要是为了五明佛学院,色达县到喇荣五明佛学院大约20公里的路程,今年的4月2日一大早,我们顺着一条叫做喇荣的山沟行驶半个多小时后,眼前便出现了一座座密密麻麻的红房子,尽管曾经在其他人的图片里见过无数次,但还是被它恢宏的气势震撼。
它是如此的密集,密集到让你喘不过气来的程度,压抑着、低沉着、匍匐着。它又是那样的醒目,醒目到让你只一眼,便久久的不能忘怀。它像红色的海洋,它像浩瀚的星空,闪烁着,璀璨着。
当阳光穿透缕缕炊烟,照射到路上赶着去上早课的僧侣们身上的时候,我和叶老师顺着山上的羊肠小路向上攀登着,只为寻找一个能将整个喇荣净收眼底的高度。
攀登这样的山路,还是要费一些气力的,因为这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但是为了能有一个好的角度,这一切是必须要克服的。于是,觉姆们被太阳拉得长长的影子,便成为我在这个高度,抓到的最好景色。
漂浮在红房子上的黛蓝色炊烟,应对着蓝天上的一对大雁,似是对我的褒奖。
色达五明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由晋美彭措大师于1980年创建,佛学院发展的十分迅速,据说现在已经有几万人在这里学佛修行。
这里的喇嘛、觉姆来自于全国各地,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藏人,也有汉人。在佛学院读书,不用缴费。国家每个月会提供给这些人们300至500元的生活费,但是这里的房子或是租用或是买,据说一间10多平米的房子要十几万。佛学院有专门的医院,设有中医、藏医和西医,还有各种卖蔬菜、杂货的店铺。
这里的环境的确是艰苦,1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着一家老小,泥泞的羊肠小道,污水凭自流,高海拔,缺少水果蔬菜,就连吃的水,都是从山下背上山的,洗衣服要到山下去洗。
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到这深藏在大山中的佛学院修行呢?这里的人们为什么都面带笑容?都甘愿过这种清贫的日子?是因为现如今日益缺失的信仰吗?还是其他?
在藏族人看来到这里学习修行是一种荣誉,可那些其他人呢?有些人原来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有着美丽的容颜,有些人刚刚大学毕业,便来到了这里修行,有些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便孑然一身来到这里。仅仅是为了学到藏传佛教精深的佛法吗?还是为了抛开红尘的牵念?亦或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安宁?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告诉我们,说这里是她觉得最幸福的地方,哪里都没有这里好,这里的人们相互帮助,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她准备在这里修行一辈子。
看着她如此姣好的脸,我搞不懂,为什么她会有如此的想法?难道她就一辈子不结婚?一辈子献给佛法?
她的行动替她回答了我心中的疑问,在她领我们去找洗手间时,我们一直以为她的家也在同一个方向,但是她之后却朝着相反的方向走,这时我们才知道她是怕我们在这高海拔的地方走错了路,才特意带我们走了这一段路的。
试想,我们在海拔零度的地方,都不会给别人带路,最多是告诉人家怎样走。可是在这里她却如此的帮助一群不认识的人,是什么力量让她这样做?是什么思想指导着她这样做?或许这就是她感到幸福的一种方式吧?或许尽力帮助别人是她修行的结果?总之,我们每爬一步都气喘如牛,她却是这样不惜力气的给我们引路,不得不让我感到修行的力量。如果修行修到如此的程度,不结婚又有何妨?献给佛法又有何惧?
往坛城攀爬的路上迎面碰到一个非常漂亮的美女,50多岁了,皮肤白净,气质很好,她是属于那种在众多的人中你能一眼认出的人,我们上前攀谈,她来自于大连,原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干部家庭出身,所有的条件都比一般人好,但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卖掉了大连的住房,来这里已经有十几年了,现在已经升到了五明佛学院的讲师级别了,她也准备在这里终老。
几年前她的老爸也来到这里,那是一位有资历的老干部,老人家每天围着“坛城”转几十圈,只为超度自己的灵魂。据她说她老爸前几个月在这里去世,去世后脸上的老年斑瞬间全部退却,颜面非常好看,她说:这就是诵经念佛转“坛城”的造化,是属于功德圆满之人。这种现象连她搞医学研究的妹妹也无法解释。
当问及到她为什么要来这里学佛法时,她没有正面回答我们,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让我们到综合楼去看书,她说,书里有最好的答案。
为了尊重她的意愿,我没有给她拍照。
这位提水的老人,来自于东北的农村,一家人都来了,他很兴奋的向我们说起他学佛的经历,以及过10年后再回到东北老家,向乡亲们传播佛道,我不知道他是否能等到那个时候,但是他此刻幸福的摸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色达五明佛学院,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抬头总会看到“坛城”,那是一个充满宗教气息的神秘之地,有人说它是整个佛学院的灵魂之处,它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金碧辉煌。它的上层布满了鲜艳的花朵,下一层是转经筒,据说如果你有什么疾病,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会好。没病的人在这里转经可以为自己为家里的人祈福,。
所以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很多磕长头的人们,当我看到那一个个虔诚的躯体,看到那一双双含泪的眼睛,内心最柔处被深深击中,不由自主的猜想她们身后的故事,是什么使她们如此沧桑的脸布满悲伤?是病魔的肆掠?还是苦难的延伸?或是亲人的离去?那是一双无助的眼,那是一双无奈的眼,她们此时此刻的祈求能否如愿?但愿佛主保佑她和她的家人平安!
我不得不感叹这信仰的力量,它是心中的暖灯,它是精神的不朽,它是心灵的归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坚固的生长在每个人的心里,支撑着每一个坚定的眼神和步伐。
尽管我不信佛,但在这伸手就可以触碰到天的地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