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行记
作者:诛刈时间:2025-04-11 16:38:50热度:0
导读:十一长假正赶上甲流盛行,考虑到安全问题只好放弃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打算,我们一家三口带好一应用具,自驾还乡。家在千里之外,我们从武汉出发先至合肥,约齐朋友再北上山东。车行在高速公路上,几乎看不到什么特
十一长假正赶上甲流盛行,考虑到安全问题只好放弃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打算,我们一家三口带好一应用具,自驾还乡。家在千里之外,我们从武汉出发先至合肥,约齐朋友再北上山东。车行在高速公路上,几乎看不到什么特别的风景,只有公路两边闪过的田野杏黄与暗绿的色块,白亮如带的河流与湖泊,还有远处作为背景的黛色的山脉。不同的是江淮一带的山脉曲线柔和,而过了淮河往北,山上就渐渐现出了白色的堎嶒的山石。南方的山透着阴柔之媚,而北方的山则带着阳刚之美。
我们就这样驶入一山座阳刚的大山。进山时天色已晚,女儿在我怀中睡着了。我们被浓重的夜色包裹着,只有不远处零星的灯光,和天幕上挂着的疏星朗月,心也跟着慢慢静下来了。透过半开的车窗,听得见山野里的啾啾虫鸣。在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人向往,又令人畏惧。我想象着那山和那夜,已存在了多少年呢,看过了多少的春秋更替沧海桑田?越是驶入他,越觉得那被叫做“古老”的东西在向我靠近,不禁让我束然起敬。我觉得我要收拾好我的情绪,任何浮燥的虚荣的功利的情绪,都是对这宁静的山和山村的亵渎。
老人们早已待候在村口了,黑色的苍老的身影熟悉而亲切。进门吃了热乎乎的点心就该睡了。乡下的夜太沉,没有喧嚣的车声和人声,躺在草垫铺的木床上,闻着干草好味的味道,睡的格外香甜。
早上刚起床,就有邻居家的姐姐约我一起去看热闹——原来今天村里有一家给孙子“过事情”。所谓“过事情”,即以某种传统仪式祈福。古老的山村流传下来的古老的信仰,是村人信念和希望的源泉。你没法用现代的和科学的眼光去评价它,不仅因为它的神秘,更因为它的神圣。
“过事情”的是我叫做大姑姑的表亲。我们到时院子里已经有不少人了。院中央面南摆着条案,擦拭一新。东西还没准备好,墙角灶上几位嫂子在麻利地煎炸上供菜。按村里的规矩,这类事男人不得到场,所以请来帮忙的都是这一家的本族媳妇们。族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我叫三奶奶的,正端坐在堂屋面朝门口的正位上喝茶。堂屋地下大姑姑和她儿媳正在整理黄裱纸,一百张一刀,共数出十刀。这边三奶奶喝完了茶,早有个嫂子上来收了,擦净桌子,铺上一块红布包袱皮。由三奶奶开头,先将黄裱纸两小叠分别对折一下铺在下面,放上一对金银纸折成的元宝,再由大姑姑和儿媳加入依次垒成一包。整个过程人人表情庄严,三奶奶在每个人放的时候都在低声念着什么,听不清,应该是请神佛保佑的祝词吧。大姑姑说一句“成了”,大家停下,由三奶奶包好包袱,贴上写有孩子生辰八字和住址的封条,再在表面饰以六朵碗大的彩纸花,一个包袱大功告成。
很快两个包袱都已打好,这边菜也齐了。条案的正中摆着全鸡全鱼。四周散放四果碟四菜碟,馒头;面南八副红木碗筷,八茶杯八酒盅;前面是香炉。三奶奶和大姑姑率众嫂子们来到院中,先是三奶奶和大姑姑分别祝词,带领众人磕头。孩子被妈妈抱坐在前面椅子上,由大姑姑给孩子带上一串铜钱,默念一番,剪断串线绳,再起来踢翻水盆,象征着踢掉所有的疾病苦难。众人长跪再磕头。三奶奶和大姑姑将包袱放在垒好的台子上点燃。灰色的烟和黑色的纸灰立刻充满小院,象一朵神秘的云将跪在院子里的静默而虔诚的人们淹没。没有人怀疑神仙曾经来过,连站在门外看热闹的我们都有禁收敛起笑容。幸福始于信念,我也相信。
这天我们分到了一碗炸藕夹。大姑姑炸了两大盆的藕夹,分给远亲近邻,以示同喜。女儿一手拿着一块,香甜地啃着,跟在我们后面上山。山不陡,布满山石。田地是人工开出来的,顺着山势向上,用石头垒着间隔。山上的树几乎都是果树。不必说沿着石壁到处生长的野酸枣树,单看那低矮的山楂树,浓绿间夹着满满的红色的果实,沉甸甸的压弯了枝;高大的野梨子树上挂着暗黄色的小果子,摘下一个尝尝,甜中带着涩;最美的就是柿子树,黑色的虬曲的枝干,优美秀丽,上面挂着的金红色的柿子象一盏盏小红灯笼。老公突然说要烤红薯来吃。山上有好多红薯地,随便一拔就是一个大大的家伙。我们找了块较平整的地方,用石头垒起一个简单的灶,放上干柴,把红薯埋在里面用火烧。不一会儿香味就飘出来了。我们赶紧熄灭了火,把黑炭似的红薯拔出来。女儿早已等不及了,蹦跳着在一边欢呼起来。瓣开一个吹一吹,咬上一口,真甜啊,不一会就被我们全部消灭。我们满足地排排坐在田陇上,眯起眼看太阳从对面的山上滑落。老公轻轻地唱着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这座大山在他的眼里是童年,在我的眼里是世桃外源,在女儿的眼里会是什么呢?
在山里的日子悠闲恬淡,我甚至想就这么生活下去,每天清早端着盆子去河沟里洗衣,听树叶间清脆的鸟鸣,在清凉的河水里摆五颜六色的衣服,象涣纱的西子一样,让河水流过纤纤玉手。可是这里没有公司没有学校没有商场,尤其没有网络,没有一切现代人赖以生存的东西。公公说这里很快要建现代新农村了,集中住户,盖楼房,连农作物都要形成规模式耕种。农村就要变得和城里一样好了。我问公公:“你喜欢这样吗?”公公没回答,只说:“我住不习惯楼房。”我问嫂子们,嫂子们倒是充满期待。我想象不出这青葱的山清澈的水被改造成公园的样子。我只是心疼,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会失去这最后的世外桃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