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匣
作者:透映时间:2025-04-18 12:11:15热度:0
导读:许多童年往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了,但奶奶拉风匣的声音却时常回荡在耳边,令人回味,令人伤痛。记事的那天起,外屋的灶台边就有一个长约一米的木箱子,前后各有一个小护盖,中间是一根长拉杆,拉杆的外头是
许多童年往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了,但奶奶拉风匣的声音却时常回荡在耳边,令人回味,令人伤痛。
记事的那天起,外屋的灶台边就有一个长约一米的木箱子,前后各有一个小护盖,中间是一根长拉杆,拉杆的外头是手柄,另一头在木箱里钉一块小板,小板四周绑上鸡毛,来回一拉动产生的风力通过小风嘴直吹灶膛,火苗着起来后人们在锅里或烧水或做饭。在那个年代是村里每个家庭厨房必备的用具,我们管它叫风匣。
我记得每天清晨,在公鸡的啼鸣声中,奶奶也从炕上起来,从外边抱柴回来后,接着外屋奶奶拉风匣的咕嗒、咕嗒声就有节奏地响了起来,等风匣声停止后,说明奶奶已做好了早饭,我们也都从炕上爬了起来。
从偏远山村长大的奶奶就这样一日三餐围着锅台拉动着风匣,在枯燥单调的咕嗒、咕嗒声中耗费了力气,耗费了青春,辛辛苦苦地抚养了我们两代人。
我大概从五岁开始就能给奶奶打小支营了,奶奶在锅上忙不过来时也常喊我去拉风匣,那时出于好奇,我们几个小孩子都抢着干,可时间一长,我那小胳膊小腿是又酸又麻,特别是在过年蒸豆包时,一锅下来就四、五十分钟,紧接着又要蒸下锅,那“光荣而艰巨”的拉风匣任务往往都交给了我们小孩子,而我家的木柴又少,烧的都是父辈从山上拣回的牛、羊粪,不爱起火苗,拉风匣是即费时又费力,更可怕的是有时忽地一下打个“呛”出来,那火力是相当猛的,如果正赶上你往灶里添柴时,那结果更是惨不忍睹。
所以我对拉风匣这活是越来越烦,当奶奶再支使我时,我就时而坐着,时而蹲着,长一下短一下乱拉一气,奶奶就说我干活没正形,也是怕损坏风匣,一家人都指望它吃饭呢,所以她也就很少喊我了。
我长大后来煤矿打工的第二年,我的家乡也通了电,在煤油灯下生活的村民终于见到了“光明”,那种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我那个月领到工钱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买台鼓风机。当我把鼓风机拿回家后,把奶奶使用了将近一辈子的风匣移走,安装调试完鼓风机,轻轻一按开关它就转动起来了,而且风力十足。那一刻,我分明看见已是花甲之年的奶奶许久许久看着这“洋”玩意,眼睛里也闪出一丝泪花……
后来,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在清理遗物时又看到了那台鼓风机,我就把它拎回来放到了我家楼下的小屋里,妻子几次要当费品卖掉,我都拦下了,搞得她莫名其妙的。我知道这台鼓风机没有风匣那么珍贵,但那里面所蕴含着那个年代的痛苦记忆,还有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表示对奶奶的深深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