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三峰山,最早叫三石山,坐落于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校园后,由三座连为一体的东峰、中峰和西峰组成。在两峰交接的两个山坳汇集的流水形成两道瀑布,东边瀑布如九天白练,飘雾洒雪,名为“飞雪”;西边瀑布撞击石壁山
三峰山,最早叫三石山,坐落于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校园后,由三座连为一体的东峰、中峰和西峰组成。在两峰交接的两个山坳汇集的流水形成两道瀑布,东边瀑布如九天白练,飘雾洒雪,名为“飞雪”;西边瀑布撞击石壁山岩,溅起无数水珠,好像珍珠喷涌,名为“喷珠”。
北宋时期,山脚下有一栋依岩而建的屋叫“三山堂”,古代贵溪的别名便叫“三山”。此外,三峰山又名“天冠山”,因为中峰山顶端正,略高于东西两峰,三峰紧挨就像一顶大帽子。
中峰西北脚下有大岩洞。北宋时,贵溪有个叫徐绍的人在这里读书,他不跟外面来往,不参加科举考试,一时传为奇谈。连王安石路过贵溪时都听到好多人议论徐绍,于是慕名前来拜访,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徐绍热情挽留王安石住了五天。临走时王安石赠诗一首《徐秀才园亭》:“茂松修竹翠纷纷,正得山阿与水濆。笑傲一生虽自乐,有司还欲选方闻。”
诗的第一、二两句是描写三峰山脚下的风景;第三、四句是奉劝徐绍,能够一世潇洒狂傲虽然尽兴,但腹有诗书应该参加科举考试,大干一番事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首诗改变了徐绍的人生。老大不小的徐绍终于决定参加全国会考,并中了进士,当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事务性的官。因此,后人便将这个岩洞叫做徐岩。
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夏,陆九渊的再传弟子袁甫(江东提刑,相当于检察厅厅长)奏请朝廷,将陆九渊创办于上清应天山的象山精舍迁到三峰山下,改名“象山书院”。第二年,理宗皇帝还诏赐“象山书院”匾额。象山书院日益兴旺,盛况空前。因此,后人又将三峰山叫做象山。山下有一池塘叫“鉴池”,相传是当年象山书院师生洗墨的地方。
今池塘中央有一尊高大的陆九渊雕像。以前,无论是象山书院也好,陆象山祠堂也好,供奉的都是三个人的像,即陆九渊和他的四兄陆九韶、五兄陆九龄的像。他们兄弟三人都是大学问家,史称“三陆”,其学说称“三陆子之学”。
元朝中叶,贵溪上清出了个道士叫祝玄衍,号丹阳。祝丹阳后在朝廷担任主持皇帝祭拜天地的祠官。在京城,祝丹阳结识了很多社会名流,尤其跟一些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玩得好。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他将家乡贵溪城南以三峰山为轴心的二十八处风景名胜画在纸上,带到京城呈给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看,赵孟頫与好友王士熙(翰林待制)、虞集(著名学者、诗人)、袁桷(翰林直学士)一幅画一幅画认真地欣赏,每人题诗28首。四个人中,可能是因为赵孟頫的名气大,书法好,抑或是诗写得好,祝丹阳回贵溪时只将赵孟頫的诗刻在28块石碑上,立于三峰山下石壁。其中《三山石》、《老人峰》、《龙口岩》写的就是三峰山和其西北石壁、东南山坳的景点,今诗碑不存。读着赵孟頫等四人就同一幅画从不同角度写的诗颇有意思,赵孟頫《三山石》:“我有泉石癖,甚爱山中居。何当从群公,讲学读吾书”;王士熙《三山石》:“三山岂仙居,百世真道学。荒台明月秋,怀哉彼先觉”;袁桷《三山石》:“三山不可度,绝壁峙书堂。流水日浩浩,太极弥茫茫”;虞集《三山石》:“三山可飞度,舟楫不能通。莫执兹峰石,攀援浪费功。”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官居内阁首辅的夏言多次回到家乡贵溪,并几次探望母校——象山书院,还在书院挖了一口水井,解决了师生饮水困难。1542年,夏言被罢官回乡,特意在象山书院旁建“象麓草堂”作为归宿。夏言有诗曰:“水碧沙明溪接连,草堂正对县门前。使君公暇能相访,种德桥边有渡船。”
1636年10月23日,明朝徐霞客游贵溪城南,慕名于傍晚时分抹黑来到徐岩,要看他的同宗祖先徐绍的遗址。《徐霞客游记》有记载:“余忆徐岩之名,前由弋阳舟中已知其为余家物……闻崖间人语声,亟蹑级寻之,有户依岩窦间,一人持火出,乃守祠杨姓者,引余从崖右登仰止亭。”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贵溪知县彭之锦欲另辟讲学之所,因三峰山下的象山书院坐南朝北,不符面北拜师的礼仪,一直遭到人们的非议。彭之锦便在贵溪城西信江对岸巍峙溪旁的万安山的万安寺废址上重建象山书院。
1941年2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苏邨圃回到家乡,在三峰山下创建了“江西省私立扶风中学”。四年后,辛亥革命先驱彭程万在塘湾创办的贵溪私立象山中学迁出,两校合并为“贵溪县立中学”,这就是现在贵溪一中的前身。
如今,只有那三峰山保留的唯一古迹——明朝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武宗皇帝诏刻在西峰石壁上的“象山书院”四个大字向人们述说着那久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