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知老将至
作者:侥冒时间:2025-04-12 00:46:46热度:0
导读:陕西兴平市,先秦时代就有记载称为犬丘,可能在汉代称为槐里,后因唐代平定安史之乱中有一支号为“兴平(兴唐平叛)军”的军队驻扎于此,而改称兴平。其境内因有汉武帝茂陵,因发生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别离的马嵬坡
陕西兴平市,先秦时代就有记载称为犬丘,可能在汉代称为槐里,后因唐代平定安史之乱中有一支号为“兴平(兴唐平叛)军”的军队驻扎于此,而改称兴平。其境内因有汉武帝茂陵,因发生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别离的马嵬坡事变而闻名中外。兴平的人文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底蕴可谓丰厚。特别是书法国画艺术几十年来形成了一种独到的地方优势和显著的特色,书法创作者及爱好者超然众多,2002年,全国书法研讨会就在兴平举办。兴平书法领军人物之一的薛凡先生,不仅德高望重,书艺更是臻于化境,可谓人书俱老。我曾有幸师从薛凡先生学过一段时间书法,对先生的书品与人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先生对我的教诲是我艺术追求中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
记得在1990年秋季,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仗着学校期间学过几天毛笔字的底子,又在宣传部门工作,成天与艺术工作者打交道,很快地被卷入到“书法热”的大潮中。伯父在县里工作时间长,与书法界名流多有相识相交,我便求伯父引见,拜薛凡先生为师,专攻书法。经联系之后,一个很清爽的傍晚,我跟从伯父来到了位于县城东郊的薛凡先生租住的一处民宅。恰逢先生不在屋里,师母——一位面容慈善,衣着简朴的老人接待了我们,说是先生留话让我们稍待片段,他有事要办,即回便回。在师母与伯父寒喧之际,我便打量起了先生的房间。可能是租住的关系,房间非常地狭小,会客厅兼餐厅和灶房。师母边说话边忙着锅台上的活计,可能是刚吃完晚饭不久。房间里没有什么字画悬挂于壁间,不像一个名书家的书斋,这与我相像中的书法家兼收藏家的想象大相迳庭,给人感觉倒像是一间普通的农舍。师母更像是一位朴实善良的乡间老妇人。
不多一会儿,先生开门进来了,热情地打着招呼。在我站起身来面对先生并作自我介绍时,突然间地被先生那种浑身洋溢的儒雅而又纯朴的气质所深深地吸引。一直以来崇拜饱学之士,而面前这位书家就与自己近在咫尺,与我深爱的中学老校长、大学的古汉语教授是那样地相像,那样地让人感到亲切。无所谓大家风范,面前只有一位忠厚慈祥的长者。看到先生的满头银丝,随着举手投足间的微微颤动,我忽然地想到一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名人的那种羞怯感、紧张感一下子消失地无影无踪了。
先生见我学习书法的态度恳切,就答应辅导我,但告诉我学习书法是件苦累事,吃不了苦不行,没有悟性不行,做人不成功更不行,人品重于书品,需要慢慢来地悟道。他让我以后只要有时间就可前来交流探讨,但礼拜天要除外,因为孩子们周末要回来,他要陪他们。
告别先生之后,我怕打拢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每周便去先生家一二次。起初我一直在先生的会客厅兼餐厅又兼厨房的小屋里听他讲书法,多是古代书家的故事,多是汉字的趣话,也多有先生对历史人物特别是文人墨客的品评,很是有趣。有一次,先生问我,你对汉字“悟”字如何看?我学过古汉语,这一点难不倒我,我说“悟”是形声字,竖心代表人的心理思想过程,“吾”字是声旁。先生说,你说得很对,但对悟字的所蕴涵的意义你还是没有吃透。说着他蘸着茶水在饭桌上写了一个“悟”字,说道,我们的古人真是伟大,创造的这个“悟”字非常地有意思,竖心代表人的思想、思维,如同你学习书法要动脑子,要多思考;右上的“五”字,我理解是人的五个手指头,书法执笔叫“五字执笔法”,就是书法实践,多练,多画,临摹古代大量的碑贴,厚积才能薄发;右下的“口”字,我理解就是能说出来,把你理解的东西能写出来、说出来,传播给别人,让书法艺术惠及于人。听了先生一番话,我想到一个简单的“悟”字,我只理解了它的形声结构原理,却不知道这个字所包容的中国艺术乃至哲学的深层涵义,太有趣了,太了不起了,中国创造汉字的先人伟大,能从哲学层次解读汉字的先生更了不起了。我对先生的敬意又加进了一层。
大约三二个月之后,我一直在心里纳闷,先生为什么一直不教我书法的技巧呢?出于对先生的尊重,我将疑问一直深埋在心里,每次都认真地听先生讲解,回家后将先生的话语凭记忆整理成笔记。记得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刚吃过饭不久,我骑车到先生家。这次他都没有让我坐下来听他讲,而是让我骑车带他去一个地方,去看望他的另一学生,在兴平县城南郊铁路道班工作的小青年。地方不远,我们顺着环城路到了兴平铁路养务段。在一个矮小的工棚里,我见到了他的学生,一个比我还小的大男孩,最多也就二十多岁的样子,正在拿着一本隶书字贴,好像是汉《孔宙碑》,在一笔一画地做双钩练习。先生告诉我,这个学生原名叫汪涛,后由先生给他改名叫汪铎,因为明代有个大书家叫王铎,对他寄于厚望。我问“大师兄”:“你和薛老师学了几年了”?他说:“我学了三年了,但先生安排的临习功课还完成不到一半”。我看到大师兄矮小的工棚里墙角一人多高全是练习过的毛边纸,上边全是一丝不苟的隶书临作。我的心底直发凉,身上直冒冷汗。先生所言不差,书法要能吃苦,淘不了巧,大师兄就是我榜样啊。先生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介绍你们认识,以后多交流。
从大师兄可怜的“书房”里出来,我带先生回到了家里。先生拿出了一本好像事先准备好的字贴,很旧的一本拓片——汉《张迁碑》送到我的手里说,这是一个无价之宝,学好他,你一辈子在书法上走不了弯路,你的基础会很雄强很扎实地。不要怕费时间,认真地临,临他个一百遍,学学清人邓石如的样子,千万别怕吃苦。
回到家里,我购置了毛边纸、墨汁、毛笔,晚上下班回家一个人坐在桌前一个字一字地临写《张迁碑》。好在我学过今人邓散木的隶书,有一定功底,临写过一两遍就感觉像回事了。找来了宣纸,认真地又临写了一遍,兴冲冲地跑到先生家,廹不急待地拿出作品让先生看,认为肯定会受到先生的夸奖,说不定还会表扬我在他的“悟”字理论上有所受益呢。先生很认真,很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脸上的表情一如即往的慈祥并微笑着。我在等待着,急切地等待着表扬,喜悦之情已经溢于面容了。
先生还在看着,好像要找什么,应该不会是找我的不足吧?过了很长时间,先生抬起头来,还是平常温文尔雅的口气说道,你有过毛笔字的功底,笔能提起来,不错,结字也可以。但是,我要批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