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立波
作者:凿空指鹿时间:2025-04-18 05:02:16热度:0
导读:今年8月9日是我国著名人民文学家、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周立波10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先生的百年诞辰,追忆和缅怀先生的才情与风骨,作为家乡人方便,我又一次捧读了他的《山乡巨变》等故乡生活小说,享受了一次文
今年8月9日是我国著名人民文学家、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周立波10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先生的百年诞辰,追忆和缅怀先生的才情与风骨,作为家乡人方便,我又一次捧读了他的《山乡巨变》等故乡生活小说,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和精神盛宴,感概之心跃然纸上,文字不才,是为敬意。
读《山乡巨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化进程的方式,因为作品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山、那些水、那些情景、那些乡俗,无不反映出我国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后的农业生产合作化的热情与温度。五十年代南国的一个僻静山乡,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引起异常深广的变化,相沿几千年的私有制经济基础、古旧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在一个短时期内被连根掀翻。
有人评说,《山乡巨变》对人物的描述栩栩如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当时农村合作化的真实,它一返《暴风骤雨》的“阳光之气”,尽显了“阴柔之美”。“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材出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在上世纪中、下叶我国文坛那些有着“阳光之气”的作品中别具一格,达到了一中貌似平易而实乃隽永的境界。
且不论那些评论精当与否,我爱这部作品,是因为小说所写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个南国山乡,同属我和立波之家乡。我在这里生长生活,熟悉那些竹木葱茏的小山,坐北朝南的农舍,门前潺潺流过的清溪,屋顶袅袅升起的吹烟;知道“邓秀梅、李月辉、刘雨生、亭面糊、陈先晋、陈大春、盛淑君、盛佳秀……”的喜怒哀乐,包括“脚猪子老倌”的孤独,“落沙婆临盆”的痛苦;了解那段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火热斗争生活。这些小桥流水,山那面人家,塌实,热情,淳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弥撒清新的茶子花香,叫我怎能释手,如何忘怀?然而可曾知道,先生创造《山乡巨变》的辛勤?
1954年,我国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已过而立之年的周立波受火热斗争生活的感染,遵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引的深入生活的道路,真心实意地扎根基础,密切联系群众,真实反映生活,于11月回到家乡邓石桥,参加了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工作。翌年9月,他携妻子林蓝举家迁往桃花仑竹山湾村,担任了大海塘乡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吃住在贫农家里,和互助委员会的同志一起,起早贪黑,走村串户,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研究土地入股、耕牛农具作价等具体问题,动员农民以股份制形式加入合作社。为了工作方便,他把铺开到了乡政府所在地的葛公庙,和乡干部们干在一起困在一起。1956年,他又参加了桃花仑乡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社工作,担任桃花仑乡党委副书记。是年2月,大海塘高级社和桃花仑高级社联合举行成立大会,他在《新湖南报》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记述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参与者的由衷高兴,他为家乡的农业合作社付出了汗水和心血。在那段农业合作化的伟大实践中,周立波与桃花仑、大海塘的农民建立了密切联系,留下了他很多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关心群众,同农民打成一片,为邻居分忧解难的佳话。在深入生活中,他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创作出了展示五十年代农村精神风貌和农民心路历程的时代巨著——《山乡巨变》。
怎样才能创作出既富时代特点,又具鲜明个性的作品呢?受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影响的周立波,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帜,他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总结出中外文学家的六种创作方式:一是托尔斯泰式,一会儿住彼得堡,一会儿住农村;二是肖络霍夫式,住一个地方不动;三是曹雪芹式,生活半辈子,写作半辈子;四是杜甫式,到处走;五是蒲松龄式,幻想不止;六是历史小说家,主要坐在书斋里。可周立波认为这些方式都有失偏颇,都有其局限性,他不想长坐书斋束缚自己,也不愿游历式的走马观花,他选择了回家落户深入生活的方式。他主张小说的典型人物要有原型,要从原型中提炼出典型,而不是从无到有凭空想象。为了创作丰满的小说人物形象,他几度长住或小留家乡清溪村、竹山湾和民主村。他创作的小说人物都有这些地方一些人物的痕迹,有的更是人们所熟悉的原型。《山乡巨变》里那个组织人们入社的优秀女干部就是以团县委副书记彭玉霞为原型创作的;爱社如家的农业社社长刘雨生是以桃花仑社副社长曾五喜为主要原型(共4个原型)写的;有点“婆婆子”性格的乡长李月辉则有大海塘社主任陈桂香的影子。
然而,最为大家熟悉的是“亭面糊”。小说中的盛佑亭,实际生活中的邓益廷,是桃花仑竹山湾一个有着40年作田史的“老作家”,当地有名的“面糊”,憨厚老实,粉粉傥傥。当年周立波与他打交道,他总是憨厚有余,表白不足,凡事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和小说中的“亭面糊”如出一辙。便是后来的多次记者采访他,每次他都是讲大体相同的三句话:“周立波人太好了,双抢中和我们泥腿子一起扮禾插田”;“我爱喝酒,他有酒就喊我喝”;“我冒得文化,要是有,我也当作家哒!”1986年全国周立波学术讨论会在益阳召开,当与会百多位国内外学者、作家参观竹山湾时,邓老人也还是讲这三句话,引得哄堂大笑,真是面糊到家了!
当然,反映故乡生活的《山乡巨变》,除了塑造了一批以刘雨生、陈大春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形象、以陈先晋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和以带有肖络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中舒其卡老爹痕迹却确是南国山乡土生土长的“亭面糊”幽默农民形象外,还塑造了一批生活气息浓郁的女性形象,如同洁白的山茶花,又仿佛挂满露珠的秀竹,给人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
作者通过表现姑娘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展现五十年代农村女性精神觉悟的进程。盛淑君这个农村姑娘对意中人团支书陈大春的大胆热烈的追求,那种初恋的焦灼,心灵的激荡,擦出火花跃然纸上。
“晚上的月亮非常好,它挂在中天,虽说还只有半边,离团栾还远,但它一样把柔和清澈的光辉洒满了人间,清溪乡的山峰、竹木、田塍、屋宇、篱笆和草垛,通通蒙在一望无涯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绡里,显得飘渺、神秘而绮丽。”盛淑君和陈大春在这种销魂的夜色下幽会,初诉衷情,极具象征性和诗意性。这种独特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很有些高家索风景和塔夫利达夜色的影子,然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