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我们那儿,一提及古城,人们的下意思里首先会蹦出凤凰古城。诚然,凤凰是中国最美的小镇之一,区区的乾州古城当然就相形见绌了。但在于我,无数次的从她的身边走过,却不曾进去“探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体验,不
在我们那儿,一提及古城,人们的下意思里首先会蹦出凤凰古城。诚然,凤凰是中国最美的小镇之一,区区的乾州古城当然就相形见绌了。但在于我,无数次的从她的身边走过,却不曾进去“探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体验,不免难安啊!终于我怦然心动,有了去的冲动,便邀上全家,乘着这少见的初春的温暖和潇洒的阳光,专程去古城走走看看。
来到古城外,一座仿古的城门在钢铁混凝土中脱颖而出,尽管做工精湛得明眼人就能辨别出年份,但无伤大雅,我只是游客,不是考古学家。我们舍弃大道专找迂回的小路,从不知名的旮旯里开始这次旅行,姑且称为旅行吧。古城,仿佛全由统一的模子印出来的一样,一律青石板路,火红的土砖砌的墙,一定缺不得黑砖瓦和挨得很近的木屋子,还有表面陈年的灰,彰显一派贫穷落后的气息。犹如吃惯了山珍海味后点些时令蔬菜一般,倒也新鲜。刚送别正月十五,年的韵味依然洋溢在四处追赶打闹的小孩儿身上,贴金的春联装饰着家家户户的门楣。黑沉沉的堂屋内空无一人,墙中央挂着“天地国君亲师”位,那些香烛还有余热。出门由路,是父亲常念叨的,眼下不正在实践吗?走过一段迷宫一般狭窄的街道,眼前倏忽一亮,引入眼帘的是一方池塘,大有“柳暗花明”的错觉。可以看出,这应是一片荷塘,无奈时下初春季节,全无朱自清笔下那百无聊赖的恬淡,光秃秃的梗也许正在酝酿下一次的烂漫,我仿佛已经听见仲夏夜里的蝉鸣和蛙鼓。从锈迹斑斑的门牌上得知,这叫胡家塘,同时也有作福佳塘讲的,正确与否似乎无关紧要,我能理解个中原由,现在的任务是及时行乐,享受光合作用的妙趣。老人们三三两两的端坐在靠椅上晒太阳,中年人围坐在老宅前悠闲地打麻将,清脆的碰子声引来不少人观战。我缘着池塘转一圈,给屋檐下的宫灯拍张照,往万字吉祥的雕花门里探望探望,数数垂钓者的竹篓里的小鱼,趴在古井边往里瞧瞧自个儿的身影,在低矮的石桥上踩踩坐坐,原来可以这番惬意!我们继续跟着小巷走,两个弯后胡家塘看不见了。
我颇为欢喜古城的这般古朴细腻,就觉得穿行其中是一种轻松,那种幽缓能够洗涤颠簸,如同熙熙攘攘的写字楼里的一间安静的休息室,泡一杯咖啡点一支烟,那感觉不言而喻。
一脉相承的静谧是由看到找的过程。一篇《乾州赋》的碑刻令我驻足不前:
“乾州,十里盆地,四面环山,二水绕州,三陆横陈,状如乾卦,故名乾州。古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归武陵,明设哨,清建厅,民国改县,名乾城。乾州,前有炮台,竿子之雄;后有吕洞喜鹊之峻;左据清江、镇溪之奇,右倚天门高岩之险;扼永绥关隘,踞镇竿门户,控川黔咽喉……”
歌功颂德的于我无碍,倒是给我接下来的行程以引导——文庙、祠堂和故居。说时迟那时快。文庙未见而钟乐先闻,乍以为古刹一座。穿过棂星门,走过状元桥,跨过乾门,深褐色的大成殿马上占据了整个视线,大殿楼上灰瓦盖顶,斗拱飞檐,凌空翘角,充分展现了湘西民间建筑的特色。我不由自主地进去,孔子像立在厅堂中央,两侧的则是孔夫子的诸弟子的雕像。以示对先贤的尊崇,母亲和我分别上了香,虔诚地跪拜,仿佛信徒一样祈祷大成。父亲则一副学者模样四处打量,以其犀利的目光审视这座简朴的建筑,我晓得他不会写也不会说,但他能做,虽然学历不高但书涉猎了不少,这一点永远值得我借鉴。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湘西颇有盛名、对湘西文化教育影响甚大的国立八中,是一所由当时安徽等沦陷区的几所中学迁往湘西后合并组建而成的抗日流亡中学,乾州文庙便是国立八中初女部的课堂。在中华民族的危难之时,文庙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培育忠诚儿女的神地,真正发挥了文庙文化布道的功能。这座几百年来深受人们尊崇的庙宇,成了背井离乡流浪师生的战时学府。只可惜现在的古城,深巷,文庙,似乎被世人遗忘,以至于人迹罕至,难免在明媚的阳光下也有丝丝袭人的冷清。附庸风雅式的开发,诗意的古色古香,还好别墅状的楼房大都应景,算得上相得益彰,不至于假的离谱。我们一家人顺着小路接着逛,终于找到一处——杨岳斌故居。宅子坐北朝南,三间五进,烽火墙式砖木结构,院中有院。门环已经生出点点铜绿,柜橱上的红漆依稀可见,只有天井下的大水缸风采依然。天井让深邃的庭院亮堂不少,还是空荡让人觉得阴森,剩的只是几个邻里老头闲时来打扫,这是真正的人去楼空啊!据悉,此乃陕甘总督、太子太保,光复台湾的一代名将杨岳斌于同治、光绪年间所建。不久我们又找到了罗荣光故居。走进去并没发现其他游人,依旧散发着盎然的古意,大致算得上真正的古建筑,堂屋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牌匾,写着“豫章世第”四个金灿灿的大字,上楼踩踩,听听久违了的咯吱声是一种享受。穿过天井来到第一间堂屋,这里摆放着红漆香案和罗荣光的牌位,好一位晚清爱国将领。故居的其他房间陈列着旧照片、对联、遗物等与英雄相关的历史资料,其中“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碧血沃华土,丹心答圣朝。”等联着实给了我一回爱国主义熏陶。感叹之余,我也不禁为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而自豪!
走出深巷,过一座桥,对岸风景依旧。踏上田埂似的路,来一次免费的足底按摩吧。身旁,一边是油油的青菜萝卜,一边是光秃秃的桃树丫,岔路里不时传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在路口宽阔处甚至能看到依偎在岸边的乌篷船,这让我脑海里浮现出“画船听水眠”的诗句来,消除了些许倦怠。路的尽头,一座廊桥横卧于万溶江之上,上层建筑是原木结构的,桥上设有坐凳以供休憩。抚着栏杆再去瞭望小小的山城,想必会收获别样的心情吧!倘若又累又饿,大可坐下来买碗当地有名的米豆腐尝尝,乳白的米豆腐、火红的油辣椒、老绿的酸豆角,加上白底的瓷碗,怎不垂涎三尺啊!
回忆的过程有些冗长,我无法用更具修饰性的语言装裱她,因为记忆本身太过丰富且太过美好,由而乐不思蜀流连忘返。最后,我想起一个关于旅行意义的探究,其中一个说法是:不如再去不如归。也许我这次的旅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就引用一位友人所言来敷衍吧:可不可以试着叫“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