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板桥
作者:偶倡时间:2025-04-03 11:00:42热度:0
导读:手中有本《郑板桥集》,已反复读过多次,今年春节又细细阅读一遍。透过板桥留给我们的一行行诗词、一篇篇隽永的文章、一幅幅书画,对板桥有了更多的了解,逐渐走进他、一步一步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对他似有故友之感。
手中有本《郑板桥集》,已反复读过多次,今年春节又细细阅读一遍。透过板桥留给我们的一行行诗词、一篇篇隽永的文章、一幅幅书画,对板桥有了更多的了解,逐渐走进他、一步一步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对他似有故友之感。板桥的一生经历三个阶段:四十四岁以前在贫困中成长、读书求仕,四十四岁以后至六十一岁以前在山东做官;六十一岁以后回到扬州卖画以至终老。他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他出生寒微,苦读求仕,清廉为官,一生画兰、竹、石,把兰、竹、石作为修身的追求。徐悲鸿评价“板桥先生是近300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透过他的诗文书画,他的形象鲜活生动地出现在眼前,是那样的历久弥香,熠熠生辉,魅力永存。
一
板桥一生,极重情义,同情贫苦,乐善好施。读他的诗文,字里行间能特别清晰地感觉到他内心的温热。
对母亲的赤子之情。
郑氏虽系书香世家,但在板桥之前,他家没有中进士、做县令的。他的父亲郑之本,是个廪生,其实就是秀才,可以领取一点生活补贴,但不足以养家糊口,还要靠“教授生徒”来填补家用。板桥三岁丧母,他在《七歌》中写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读来凄凄侧侧,令人泪下。继母郝氏在郑家十年,勉力操持家务,给予板桥温暖母爱,在板桥十四岁时病逝了,板桥在《七歌》中这样回忆:“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表达了对继母的怀念之情。板桥是由乳母费氏照养大的。费氏是祖母蔡氏的侍女,母亲去世后,费氏将板桥视为已出,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板桥很感念乳母的恩情,“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老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飨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其悼念费氏的《乳母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抒发了在家境贫寒时乳母的乳带之恩和自己心中对乳母的愧疚之情,表达了对乳母的怀念。
对儿女的舔犊之情。
板桥二十三岁娶徐氏为妻,育有二女一男。《七歌》中写道:“我生二女复一儿,寒无絮络饥无糜;啼号触怒事鞭朴,心怜手软翻成悲。萧萧夜雨盈阶戺,空床破帐寒秋水;清晨那得饼饵持,诱以贪眠罢早起。呜呼眼前儿女兮休呼爷,六歌未阕思离家。”描写了在窘迫的生活条件下,面对孩子啼号、寒冷、饥饿,作父亲的一筹莫展的痛苦心情。板桥五十二岁时老来得子,对小儿非常疼爱。其时他正在潍县当知县,把儿子托其堂弟带管,特地写信嘱咐教育孩子的方法。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写道:“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也。”特别指出教育孩子的规矩和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使他时刻记着对人应该忠厚,做事要稳妥,不能急躁。“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意思就是说: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不是你的儿子,无法像亲生儿子一样管教而暂且纵容姑息。又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意思是说:读书中举以至做官,都是小事,最要紧的是要让他们明白事理,做个好人。可见,板桥对其子爱之逾深,要求逾严,而且尤其重视品德教育。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又就如何延聘老师、如何尊重老师、如何对待同学等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了更加祥细的嘱托,可谓用心良苦。在信的末尾还特地附上五言绝句四首,写道“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慈父之心跃然纸上,读书至此,无不为之感动。后来,爱子不幸夭折,板桥含泪写下《哭犉儿五首》,“歪角鬏儿好戴花,也随诸姊要盘鸦。于今宝镜无颜色,一任朝光满碧纱。”含泪追忆爱子的形象,“天荒食粥竟为长,惭对吾儿泪数行。今日一匙浇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哭诉了对爱子的怀念之情,声泪俱下,令人唏嘘泪下。
与妻子的患难之情。
板桥与徐氏结婚之时正是生活十分贫寒的时期,也是板桥一生中极不得意的时期,先是设塾真州江村教书,后又到处浪游;迫于经济的压力去卖点字画,也是“卖与东风不合时”,生意萧条;学中的情况也是“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两袖空空,家境困顿到了极处,徐氏没有一点儿怨言,与板桥一起含辛茹苦,从板桥的“谁知相慰藉,脱簪典旧衣”、“千里还家到反怯,入门忸怩妻无言”、“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索楷书”等诗句中看出板桥和徐氏这对患难夫妻的感情是很深厚、很真挚的。板桥在得知中举的消息后这样写道:“忽闻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何处宁亲惟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当金榜题名、功成名就之时,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却看不见、听不到、不能共同分享,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了,由此也能看出板桥与徐氏之间那种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板桥在丧子后所写的《哭犉儿五首》也传达出对夫妻之情的珍爱。徐氏和板桥相伴十六年,在雍正九年(1731年)去世,是年板桥在《客扬州不得之西村之作》中写道“落日无言秋屋冷,花枝有恨晓莺痴。”景物依然,人去楼空,表达了妻亡后悲痛凄婉、空虚落寞的心情。徐夫人死后,板桥娶了新夫人。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最后写道:“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也有“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可知板桥有郭氏、饶氏两位夫人。在《板桥偶记》中记叙了板桥娶饶氏作妾的经过。饶氏“其年,十七岁矣”,比板桥年轻许多。“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偷开绣帐看云鬓,擘短牙签拂蠹鱼。谢傅青山为院落,隋家芳草入园疏。思乡怀古兼伤暮,江雨江花尔自如。”、“小妇窃窥廊,红裙扬疏篱。黄精煨正熟,长跪奉进之。”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板桥对饶氏是非常喜欢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