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有一座山,它是中国人信念的象征;有一个地方,它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它叫井冈山。井冈山是红色的,革命者的血渍浸染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些血渍从起伏的山峦沉积下来,把生机蕴藏进厚厚的泥层。20多年
有一座山,它是中国人信念的象征;有一个地方,它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它叫井冈山。
井冈山是红色的,革命者的血渍浸染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些血渍从起伏的山峦沉积下来,把生机蕴藏进厚厚的泥层。20多年后,它们幻化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漫山遍野的红杜鹃。这些艳丽的花朵簇拥着团团的火焰,燃烧起一份坚定的信念,托起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80年前,一位瘦长的湖南青年带着一支衣衫褴褛的部队来到这里。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从此像一席地毯铺展开来,覆盖了山河。后来,一位诗人这样说到:在英雄倒下的地方,我起来歌唱祖国。与其说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不如说井冈山是革命者信念的象征。信念是真的,像这些隆起的山脊一样真实和坚定。站在茫茫山巅,顺着当年伟人手指的方向望去,这片起伏的山梁,带着历史的凝重和坚毅,坚实地沉落在每一个前来的朝圣者的心中,明朗、热烈、而富于理想,正是它们点亮了所有穷人的眼睛,燎原起了一份磅礴的信念。
革命是穷人的事,现在是,今后也一定是。革命就是打破旧规则,建立新秩序;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革命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被一首激昂的歌引领着,在深夜举起火把,杀了土豪,钻进这片密密匝匝覆盖着毛竹的深山。对于他们,这些绿岭奇嶂,飞瀑流泉是无暇顾及的。井冈山不仅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更由于这些茂密的丛林,成就了他们易于躲藏的天然场所。伟人垂青于这片山川,因为他清贫的足迹,更因为他壮阔的胸怀,适合这片古老而清新的土地。他的骨血成长在农民淳朴的民风里,他的操守溢漾在古典文韵的氛围里。他立足这里洞悉天下。于是,井冈山成就了中国革命者骨血里始终澎湃激昂的意志和力量。井冈山就是革命,革命就是井冈山。似乎穷人的革命行动总是和许许多多的山联系在一起。宝塔山,狼牙山,沂蒙山,还有不少的山,井冈山算是最早的一座吧。如今,硝烟已经散去,生锈的梭镖、铁矛和大刀还在,成了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传奇。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让你感动、让你落泪的故事。
小井村,当年木结构的红军医院还在,变黑的木质板壁被岁月打磨得发亮。“朱毛”故居已按照原样重修,布满弹洞的残垣让人激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站在当年为红军运送枪弹粮食的崎岖山路上,山风中似乎还隐隐能听到当年拼死厮杀的冲锋号角。反围剿工事里,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滚木、垒石和小山炮。滚木风化了,垒石上长出了青苔,小山炮已经锈蚀,深深地陷在泥土里,被游人抚摸得发亮。大井村,门前的两株古树曾为领袖们擎起一片绿荫。第三次“会剿”中,大小五井被烧成一片瓦砾,旧居仅存一堵残墙,两株古树也被烧枯,停止了生长。20年后,全国解放,旧居得以修复,劫后余生的残墙被村民巧妙地镶嵌进墙体,两棵枯树竟也和新中国一起奇迹般地发芽吐叶。历史的巧合并不需要人们的刻意而为,那些长眠在地下的烈士的英魂庇佑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它们的生命是不灭的。据说,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有近八万人,而且大多是无名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队伍就此转移,爬雪山过草地,走上漫长之极的长征路,到了陕北,那儿有宝塔山,从此有了一块坚实的根据地。
观览并衡量一个地方的意义和价值有很多方式和角度。井冈山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历史文化,缺乏典章遗迹可供文人翩然遐想,但正是这种蛮荒而清寂的境界,成就了见证农民革命孕育于草芥、自发在林莽的象征意义。开辟新的天地需要全新的理念,那理念不在名山大川,不在繁华的都市。你看这些起伏的群山,沉下的是波谷,拥起的是浪峰,那是从湘江边就开始烂熟于心的磅礴的诗意。“山,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毛泽东是位真正的诗人,一位马背诗人,从井冈山到娄山关,再到延安到北京,他用诗作吟唱着坚苦卓绝的苍茫岁月,唱响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井冈山也是绿色的。井冈山山连山,水连水,“松杉苍翠青葱茏,水满清溪云绕峰”,这里已不再是当年的不毛之地了。到处鸾歌燕舞,流水潺潺,旧貌早已换上新颜。游客们拎着照相机,戴着遮阳帽三步一喘五步一歇来到这里,天已不是当年的天,硝烟过尽,余下的是无比清澈而宁静的天空。天空深远,在和地平线交接的地方蓝得发绿,那是革命者理想的归宿。
井冈山不再沉默,它硬朗的山脊线一如既往地切割着天空,带着一种力量和坚定,这坚定是大地的语言,让我读出了大自然的神秘,也读出了造物主对生命的滋润。井冈山依照大地自己的逻辑正向天际无限延伸,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