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纸鹞挟风舞
作者:浇伪时间:2025-03-23 10:53:00热度:0
导读:童谣说得好“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这不,二月的春风刚刚吹绿了田野,沉寂一冬的天空又开始热闹地飞舞起各种各样好看的风筝来了。风筝又名纸鸢、鹞子等,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童谣说得好“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这不,二月的春风刚刚吹绿了田野,沉寂一冬的天空又开始热闹地飞舞起各种各样好看的风筝来了。
风筝又名纸鸢、鹞子等,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子•鲁问》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在纸没有发明以前,用木料制成的风筝竟能“三日不下”,仅从这一点就可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在制作技术方面达到了令现代人也倍感惊叹的水平。
当然,现在要放风筝的话,小店或公园门口有的是用布蒙面用塑料做骨架的风筝,色彩艳丽做工精美,看到自己喜欢的挑选一只买下就是。这样玩确实很方便,但心里总感觉是自己小时候动手用竹片、报纸等简陋材料做成的风筝有趣多了。那时一到早春二月,我们孩子就会去村里的竹匠师傅那里讨一些边角料来,然后聚在一起,用削铅笔的小刀仔细地一条条的剖开,考究点的还用玻璃片刨一下毛刺,这样一来粗细均匀也很光滑了。因为不会做复杂的,所以我们总是做一些最简单的如“瓦片鹞”之类的风筝。先用准备好的竹条用棉线扎成一个一竖三横的“王字”,再用棉线把左右横的竹条连起来。扎结实后,就用旧报纸或自己用过的考试纸粘上浆糊后,细心地糊在扎好的“王”字骨架上,还在风筝的下面粘上一条或几条长长的“尾巴”用来放的时候平衡风筝。等浆糊干了,就向大人讨几分钱买二束棉线或干脆从妈妈的针线篮里偷偷地拿些来,缚在风筝上之后就一起快乐地去田野放风筝了。
春耕前的田野是放风筝最好的去处,平整广袤的田地上长满了细软的嫩草,各种小花在温暖的阳光下吐露着怡人的芬芳。这时,你尽可大胆地在上面疯跑,根本不用担心农人会说你什么。清代高鼎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人前二句描写早春美丽的景色,后两句着重描述了孩子们放学归来迫不及待地去放风筝时的情景。一幅闲适有趣的田园风情图跃然纸上,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也是我们童年快乐的最好写照。
在温暖明媚的春光里,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让自己的心情和梦想随着风筝轻盈地飞舞在蓝天白云间,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儿。说来好笑,可能是我的风筝总做的不好,老是跑得满头大汗却还是放不上去。看看伙伴们悠闲地站着或坐在田埂上快乐地放着自己的风筝,心里好是羡慕。再看看那只让我难堪的“奔死鹞”,不是重心不稳就是尾巴重量控制不好,在低空中左右乱摆一阵后就会一个跟斗栽落下来。失望总是难免的,但总算手忙脚乱一阵后晃悠悠地飞上了蓝天。看着自己好不容易做成的风筝,经过一番磨难之后终于在蓝天上迎风飞舞,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无法形容。虽然这种所谓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每个人不正是在这不断的挫折与成功、失望和喜悦之间,慢慢地磨练成熟渐渐地长大起来的吗?当风筝迎着春风在半空中稳当下来,我们便会玩一种“送信”的游戏。拿来写过的练习本,撕下一张在中间捣上一个圆洞,然后穿进放风筝的线里,一松手纸片就会在风的吹拂下打着卷儿徐徐地送到天上的风筝下面,同时也把我们孩子的梦想和祝福也带上了蔚蓝的天空。
天上的风筝渐渐地多了起来,孩子们欢笑着奔跑着,许多大人也忍不住手痒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不过他们做的风筝可漂亮了,一只只美丽精致的风筝随风飘荡着,有的如鱼戏碧水、有的如鹰翔蓝天、有的如龙腾云雾,给蓝色的天空徒增了一道绚丽的色彩。但是,只要快乐是一样的,何必去在乎那些并不重要的细节呢?
风筝高高地飞舞在天上,让风把线吹成一个大大的弧形,虽然风筝不大,但确实感到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在牵引着你,挣扎着仿佛要脱开你的约束离你远去。但是只要线不断开,无论飞的多高多远它永远会在你的掌握之中。正如小时候听侨居国外的皓伯说过:“人就应该象风筝一样在人生广阔的天地里,有不断向上的勇气和力量,那么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但无论你身在何处,家,永远是牵引你那头的人。”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