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下班路过丽缘大酒店门前时,突然发现酒店门前放着一幅醒目的红牌子,上面写着本酒店2008年的“年夜饭”预定已爆满。方才意识到春节即将来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这样轮回着,一天又一天,
下班路过丽缘大酒店门前时,突然发现酒店门前放着一幅醒目的红牌子,上面写着本酒店2008年的“年夜饭”预定已爆满。方才意识到春节即将来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这样轮回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时间的流逝正无情地将曾经的一切冲洗过滤得淡淡的,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莫可名状的惆怅。年关的意味总是好的,特别是童年时代的年关味。
在一年一度的年轮交替时,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慨。少小时的我是盼望着长大,盼望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如同大人们一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中年时期则害怕年关的临近,因为这意味着又向老年又迈进了一步,生命存在的滋味亦越加地变得苦涩了。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一张一张翻着挂在墙壁的挂历,巴不得一下子就撕到年三十那一张。那时候每当我放寒假,爷爷就来接我先回老家去了,在离春节还有几天时,我的爸爸妈妈也都回老家去过春节。记得我刚到老家时,就看到了老家人都在忙年。奶奶在忙着淘糯米,淘好的糯米还要放在温水里浸泡着,再凉干水份然后粉成糯米粉。家家都忙着灌香肠,灌香肠的佐料很多,闻起来可香了。每家门前那比雪还要白的糯米粉,旁边凉着一挂挂暗红色的香肠,雪白的糯米粉把香肠映成赤红色,闪着亮亮的的光点,就像是一串串耀眼的翡翠,给整个院子带来了欢乐的喜庆。
只要一进入腊月十几,家家户户就忙着做豆腐了。制作豆腐的时候,铁锅里面逐渐积淀的豆腐不时发出一股让人感到舒爽的香气。等豆腐脑制作好了,往往在这个时候,奶奶总要弄一小碗豆腐脑放上一点香菜,青蒜,麻油,小虾皮等作料一拌,真的是美味可口。随后,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着准备年货,二十五六开始蒸包子,真正过年的感觉,也就是从蒸包子开始。蒸包子的过程很是繁琐。首先得准备馅儿,奶奶总要做好多种馅儿,有红豆馅,萝卜猪肉馅,大白菜猪肉馅,糯米三鲜馅,还有我爸爸最喜爱吃的马叶菜猪肉馅。接着就是发面。面要在蒸包子的前一天晚上发,奶奶在床上铺上报纸搁上大匾,在大匾里将面粉、热水以及适量的“酵头”搅和,这时大妈会脱掉厚重的棉袄跪在床上揉面。面得反复地揉,大妈揉得气喘吁吁、额头沁出一层又一层细密的汗珠。揉好的面团放在匾子里,用另一只匾子盖上,再用被子捂上,有时还搁进一两个装满开水的热水袋,半夜时奶奶还得起床看看面发得怎样。
天刚一亮,大妈和婶子就早早起床了,她们将发好的面团搬出来,然后围着桌子擀面、切面、包包子。在我眼里,包包子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只见大妈和婶子快速地拈起一张圆而薄的面皮,再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最后一转,整齐的包子“队伍”里就又多了一只圆鼓鼓的小巧可爱的包子。我再也睡不住了,从床上爬起来,伸出手去揉面团,奶奶拗不过我,只好揪下一些小面团让我包着玩。锅里的水开了,蒸笼里不断升腾出一团团的热雾,迅速地在厨房里外弥漫开来。缭绕的雾气里,奶奶和婶子一边谈论说笑一边井然有序地包包子,我和堂哥他们则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不停地吱吱喳喳跑进跑出,厨房里外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喜庆的气氛
终于起笼了。那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奶奶一个个整整齐齐的摆在一起,我不时用手去摸摸这只再去摸摸那只。奶奶说,你也不吃,别乱摸,你的手脏不脏啊。奶奶拿起包子对堂哥他们说,都吃包子,吃饱了再玩。堂哥他们抱着包子心满意足的吃起来。
包子忙好了,爷爷和奶奶又开始忙着炸肉元和鱼元子,那一篮篮黄灿灿的肉元子闻起来特别香。接下来就是杀鸡,杀鱼,到处都是吃的。奶奶还要煮出一锅辣糊酱,那是我妈妈最喜爱吃的了,辣糊酱里有豆腐干,有瘦肉都切成小方块,有炒熟的花生米,还有虾籽酱和甜面酱,等辣糊酱烧好了再放一些酱瓜丁味精等佐料,味道真的很鲜美。
到了二十七八,爸爸和妈妈也都回来时就更加热闹了,可是最热闹的还是吃年夜饭,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了满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里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的。全家人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着那快乐的气氛,那时候我最爱桌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小点心。年夜饭,一般少不了火锅,还有鱼,煮好的鱼不管有没有人吃,都要放在桌子上。火锅煮沸,热气腾腾,温馨撩人,意思是一家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也象征“吉庆有余”,喻示“年年有余”的意思。还有油炸大对虾,可是年夜饭上却叫油炸大彩头,意思是年年有好彩头;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全家的日子甜甜蜜蜜。大人们喝着团圆酒,说着吉利话,我们小孩子只管吃和玩。
老家的春节名堂很多,记得年三十的晚上,睡觉时奶奶都要用红纸包几棵葱放在我的枕头下面,意思是长得和葱一样快吧。再包点大糕,油炸的果子,糖果,最吸引我的还是压岁钱。睡觉前爷爷都要对我说,从现在到明天不能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特别是年初一早上,一睁开眼睛要先拿起放在枕头旁的大糕咬上一口叫“开口高”,早上起床不能乱讲话,要先给爷爷和奶奶拜年,要说爷爷奶奶高福高寿,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时奶奶已经下好了汤圆和饺子,可是年初一的汤圆叫“元宝”饺子叫“弯弯顺”,这时候奶奶会说,林儿,快来揣元宝和弯弯顺了。吃饱了,也不说我吃饱了,只能说我已足足了。饺子,也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过年当然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有吃有穿又有玩,还有压岁钱。记得那时候过年,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穿上新衣服,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叔叔婶婶都给压岁钱,那时候的压岁钱虽然很少,却也非常开心。
春去春来,花开花落,似乎转眼之间人已中年。四十多顿的年夜饭一晃而过,能清晰地留在记忆深处除了小时候的年夜饭,别的可以说是所剩无几了。只有一次是令我终生难忘的,那是我女儿熹熹刚会讲话的那一年,我们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过春节,年三十晚上临睡觉前爸爸对她说:“熹熹,明天早上起来吃元宝和弯弯顺。”“就是饺子吧,”“明天早上要说是弯弯顺知道吗?”熹熹点着头说:“知道了”。初一凌晨,一阵鞭炮声惊醒了睡梦中熹熹,她突然忘记了饺子该叫什么,睡在床上大声叫起来:“爷爷,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