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刚刚结束了让人一想起就生梦魇的十年浩劫之后,一股清新的风气越过道道山梁,吹进了这个山区小镇,吹暖了乡村教师们的心田,吹开了乡村教师们的笑靥。不论男女,不论老少,每个人都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人们除了把所
刚刚结束了让人一想起就生梦魇的十年浩劫之后,一股清新的风气越过道道山梁,吹进了这个山区小镇,吹暖了乡村教师们的心田,吹开了乡村教师们的笑靥。不论男女,不论老少,每个人都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人们除了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热情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外,还寻求着用文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来释放自己被压抑了十年之久的内心世界。
把校园打扮得美一点,让校园的色彩丰富起来。看厌了大字报、被黑白世界津润久了的教师们自然有了审美疲劳,大家想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美感。来吧,先在校园里辟出一块花园,建几个花圃,种上大家能够找得到的牵牛花、月季花、太阳花,栽几株四季桂、芙蓉花,一时间里已是花团锦簇,花香萦园。在十年浩劫中,人们都不敢去“拈花惹草”,谁都怕背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罪名,而此时大家可以尽情地享用。师生们一进校园首先就是围绕在鲜花旁,任凭努放的花朵映照自己的笑脸,享受那份放松的心情。放学后,又不忘给花儿浇浇水,带几分花香回家。
吹拉弹唱从来就难不住老师们,虽然那时的学校还是民办老师偏多,可是他们天生就有艺术家的秉赋,二胡、笛子、板胡、小提琴,件件都摆弄得滴溜溜转;京剧、采茶、民间小调、流行歌曲,样样都唱得有板有眼。月色皎洁的晚班后是老师们展示才艺的时间,香气弥漫的桂花树下是老师们天然的舞台。不知是谁拉响了那第一声琴曲,不知是谁唱响了那第一句歌声,只见得琴瑟相和,歌舞弄月,琴声、歌声、笑声,漫出校园,飘向田野,萦满了整个夜晚。“吴刚”醉了,攀倒了一树桂花,“嫦娥”醉了,倾泻了一地月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和随意,没有一点刻意雕琢的成分,是人们心情的自然流露,是对新生活的无限赞美和向往。此时的人们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尽情地享受着自己创造的快乐之中。陶渊明曾在自己的笔下描绘过一个虚幻的世外桃源,可我觉得眼前的景致分明就是现实中的桃源。二十多年过去,如今的文化生活比那时不知丰富了多少倍,我却找不到那时那种单纯的快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村小学开始分配来了大量的师范毕业生,这群有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年轻人的到来,为校园增添了更多的青春朝气和活力,学校篮球队应运而生。于是,校园的黎明总是被篮球队的哨声叫醒,校园的晨曦总是被篮球队的脚步声划破,校园的各个角落总会被篮球队的欢笑所感染。球队把校园再次激活了。有了球队,比赛则是常有的事。先是各年级组来个友谊赛。不论老少,不论男女,不论会不会打球,不论懂不懂规则,上场就行,打它个人仰马翻,打它个不亦乐乎。有的人对我们球队不服气,要挑战我们这个“专业队”,于是从各年级中挑选他们的“尖子”,定要打赢我们,那就来吧。三对三,五对五,不行,就来个六对五、七对五,然而胜利的总我们球队,而他们也说是胜利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收获了无比的快乐。是啊,在快乐面前,没有输家。这正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标,正是大家参与活动的唯一愿望。而且这快乐也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生活,永远刻在我们的生命的记事本里。时间老人总是在为我们翻开人生的新页码,面对崭新的生活,我们不应该为之高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