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父亲的门口有一口塘,取名为地知塘。俗话说,一个人做事,天知地知自己知,而农民以地为其根,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好名字,更多的是,父辈希望我们这些儿女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人。记得小时候,我们很爱去偷邻居的果子吃,
父亲的门口有一口塘,取名为地知塘。俗话说,一个人做事,天知地知自己知,而农民以地为其根,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好名字,更多的是,父辈希望我们这些儿女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人。
记得小时候,我们很爱去偷邻居的果子吃,然后父亲总会拎起我们的耳朵,来到地知塘旁,对我们骂到“你知道为什么要将这口塘取名为地知塘么?”可我们不以为然,因为邻居家的孩子也常常来偷我们家的果子。其实,我们种的是同一种果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兄弟姊妹多者七八人,少的也有四五个。这卖果子也是维持家庭生计的重要手段。嘴馋时,受害的当然是别家的果树。对于偷果解馋这种事,我想将自己的这种行为美化一点,那就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上初中是需要筛选的,我一共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在那个年代里,重男轻女的观念是比较重的,所以实际上家里读书的也就我们兄弟四人。小学考初中时他们三人均落选,不过这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也不是件坏事,因为家里又多了三个劳动力。到我考时,由于我奇迹般地发挥,我以过标准录取线两分的成绩读到了乡中学。家里人可乐开了花,我们那个时候可以直接由初中考中专,考上中专,也就意味着有机会在县城教书,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一个人从乡里跳到城里,用我们的方言说就是——从糠箩里跳到米箩里,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骄傲,更是一个家族的骄傲。
由于对那城市的无限向往,我在初中的学习中显得异常努力,最终考上了县一中。不过,问题出来了,读中专还是读高中?读高中的话意味着家庭的负担会成倍增加,考大学将是一场持久战,也许会拖垮整个家庭。那一晚,父亲没有入睡,喝了很多白酒,他那紧皱眉头的模样我现在依旧记得。
最终,父亲决定让我去读高中,这让我感动的流出了眼泪。报名的前一天,父亲卖掉了家里装粮食的大柜子,为我买了一个皮箱,他对我说到“不能在城里人的面前低了身份”。这句话,我想我一辈子都会记得,这句话里包含的不是虚荣,而是一个平常的父亲用自己仅有的力量对儿女的一种保护,怕他被人欺负,这就是父爱。
我化阻力为动力,凭借优异的成绩上了二本线,我是我们那一届学生中间唯一一个应届生考上二本的。不用说,父母当然是乐开了花,还摆了几桌酒席,场面现在想来,也算是隆重的排场了,不过这不是在炫耀什么。那个时代,考上专科线就要办酒席了,不像现在,那些家长的孩子考上了重本,如果不是好重本,办酒席他们还会觉得丢脸,反正当时,亲朋好友全来了,父亲在那一时刻仿佛年轻了十岁,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经过十余年的拼搏,我当上了县一中火箭班的班主任,因为为人正直,所以也颇受校长的器重,而这一切,与父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将地知塘三个大字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中,永远永远。
前段时间,我的二哥来找我帮忙,希望将他的儿子介绍到我班上来,这对我来说,也就是一句话的事。那天晚上,哥哥嫂嫂来找我,我当时及为狼狈。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高中期间没有三个兄弟的资助我也不可能到这个地步,不帮有辱“义”,帮又有辱“清”。我一时无言,变得沉默。嫂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拉起二哥就离开,走时还用讽刺的语调说道:“唉,我们这种穷亲戚让他丢脸了”,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哭了。我想叫住他们,但最终还是没有将话喊出口,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果吧!
去年中秋节,我开着小车回来看望父亲,嫂子看到我后,便进屋并关上了房门,这让我尴尬起来。
迈着沉重的脚步,我来到了地知塘旁,看那鱼儿畅游着,我像是在观赏,不过更多的是想在这里找到人生的答案。不知不觉中,二哥来到我的身后。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到:“那件事,哥不怪你,哥为你感到骄傲,不是因为你现在当上了火箭班的班主任,而是因为你依旧保留着堂堂正正的品格,不像我”。说完,他叹了一口气。那天中午,我们在地知塘旁谈了很多。
做人难,做正直的人难,做地知塘的传人更难,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性格到底得罪了多少人,我也不知道,我的未来会如何。不过,我不想知道,也不想去猜测。
当然,我最对不起的还是我的女儿,我这种人是不怎么得人缘的。我的妻子常常骂我,说我是在断自己的后路。不过这不是诅咒,这应该是预言,既然是预言,那么应该用时间去检验。而我要做的,只是等待罢了。
现在,农民不怎么种地了,很多的塘都是干的。我不知道地知塘水何时会干,不过,我认为,我已经传承了他的意志,就算干了又能这么样呢?
微风拂过我的脸颊,这是在这炎热的时候大自然对我最好的馈赠,我点了点头。我想,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天知地知我知,地知塘,我的第二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