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下午,文友电话说文化局3点邀请作家讲座,我心里甚喜,急忙去单位安排了一些事情,临走给其他领导和办公室主任打了招呼,一位领导还揶揄说:“你的会绝对不是啥正事(指非本人职务范围的会),管他的,反正下午坐办
下午,文友电话说文化局3点邀请作家讲座,我心里甚喜,急忙去单位安排了一些事情,临走给其他领导和办公室主任打了招呼,一位领导还揶揄说:“你的会绝对不是啥正事(指非本人职务范围的会),管他的,反正下午坐办公室也是看书刊网络学习,就出门了。寒风凛冽,当我急匆匆走进县文化局四楼会议室的时候,高朋满座,特别是看见文化局领导和全体同志,瞬间感觉蓬荜生辉,会场雅静加之会议室浓美的文化氛围,暖意油然而生。
谁知道咋回事,自己刚推开门还没有找下位子呢,后边两排的女士齐刷刷目光回首聚焦我,作为一名老男人首次有点蹊跷稍带一点点尴尬,(其实这里还不敢用老,因为老者在会场很多)是我迟到了,打扰大家了?感觉自己脚步不张扬么。但坐稳,还有几位女士回眸含笑后望,是熟人?自己感觉有点陌生。我又不是明星,一个普通的听众。我脸上自信很干净的,每天早上都剃须的,认真洗脸刷牙的,不会有黑么?怪了,在单位开会从没有发生这样的怪圈,大小也算领导么,平时就严肃,也注重衣着整洁,开会更正襟危坐了,今天咋这么多的陌生异性目光瞭望呢?
来不及管这些了,看吧,没有啥,咱是大男人,又不是新媳妇呀,毕竟一个陌生男人走进了人家文化局的会议室么,正常的,也许自己敏感了。余光快速找位置,急忙坐在文友、同学方先生跟前,还好有几位熟人,放好手抓皮包,掏出笔记本急忙做好笔记,因为台上著名作家县原作协主席张廉老师已经开讲了。张老师讲了他在文化馆时,传播宣传文学文化,风风雨雨几十年在宣传文化传播的艰辛历程。亲历亲为,用曲折坎坷追求文化道路的岁月艰难,来激励文化后来人,掌声四起,文化局周佩玉局长更为感动。当年逾七旬的张老师走下台,我为其讲座的精彩和内容的真实感动,更为自己迟到的歉疚,上前握手问好。我很敬慕张老师的做人作文,人品如名,笔耕不辍,张老师勤学谦逊,朴实低调,他的大儿子和我同学,张老师和我父同龄,也是同窗,以前的文化友人,(80年代初,老爸是县文教局主管文化的领导)张老师也很敬人,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他晤面都很客气,根本没有礼泉县文化泰斗的一点架势。讲座完的张老师坐我身后,也就是最后一排了,我内心有点忐忑不安,但看见他认真的聆听另一位作家的讲座,我不便打扰让座了。
今夜网上侧面问了文化局一位友人:“我进会场你们回头看啥呢?”认真答曰:“你的气质吸引我们滴,几个女同事早认识你,你在门外从会议室玻璃给进看时,有女士就看见你了,说你是文艺界名人么,我也不知道谁小声说了一句--大家看谁来了。”“我也和你不太熟悉,会后,大家看你确实内涵洒脱呀。”呵呵,这样呀,不管真滴假滴,谢谢大家回首赞美所谓的气质人,我的神,我还是礼泉文化界名人,可气的是水泥地面没有老鼠洞,无地自容呀,无非就是发些豆腐块的散文诗歌而已。难怪一位优雅的女士端起照相机,走近我不到半米,镜头朝着本人坐的方位咔嚓卡擦生拍数下,闪光灯整的人眼睛都不好睁,还以为我拍身后的张老师呢。拍完我看的很清楚相机交给了摄影男士了,我还以为会务摄影者。不管咋样,心存感激,还是看得起么。但愿这位朋友明天把照片发给我,方式无所谓。在此,不胜感激了。
第二位开讲的是著名民俗专家原咸阳市图书馆馆长礼泉乡党粱澄清老师作了关于文化工作的报告。语言幽默风趣,史料翔实,文化理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特别是一些民间的顺口溜富有特色,太精彩了,叫人听后忍俊不禁,很地道,像礼泉马老四家的羊肉泡,原汁原味,闻香下马,唇齿生津,吃后三日不知肉味。
梁老师从基层文化陕西礼泉民间歌谣家农民诗人李登峰入手,剖析了歌谣有其史料价值,指出了学者对其歌谣的美学价值则少有研究。梁澄清老师的经历和张廉老师的经历相似,他从文人文化到民间文化的研究探索中,指出李登峰歌谣的美学价值,政治氛围和生活的挫折,道出其生活的艰难和生命的痛苦。从现时再看李登峰的歌谣,从中可以看其歌谣的史料价值及美学价值,正如梁老师说的文化的根在民间。大俗大雅。从文化的大俗大雅叙说,具体以李登峰歌谣为例,大白话,大俗话。从中感受文化的内在魅力。
近三个小时的作家讲座结束,使人流连忘返,会后,靳宝善图书馆的台阶上,寒风吹起了老作家的银发,我感觉那么纯美,那么厚重,那么敬佩不已,目送着作家的背影,渐行渐远,我看到了一种文化内涵的凝重,人品的风雅,儒者的气度,都在深深浸润并感染着我……